每一个故事都温暖动人:听东大学子讲述他们的支教青春(视频)

2019年10月31日 20:28:21 | 作者:黄迪 王教群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e01be2796ba472ab45d264daf56dc95 20365355 2019-10-31 20:28:21 /a/20191031/8e01be2796ba472ab45d264daf56dc95.shtml

  东南大学第十届“我的讲台我的娃——讲述支教背后的故事”主题教育活动举行,400多名师生参加活动。东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江西分队成员、人文学院的胡辰璐,内蒙分队成员、土木工程学院何祥平,云南分队成员、能源与环境学院姜牧笛,新疆分队成员、建筑学院彭思伟,分享了各自在一年的支教旅程中难忘的故事。内蒙古准格尔旗、新疆石河子、江西共青城、云南南华等东南大学支教服务地的师生也通过远程直播观看了此次活动。

  彩云之南  有我牵挂的那群孩子

  提起云南,大家会想到傣族风情与西双版纳,民谣歌手与大理古城、甚至是过桥米线。云南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但真正在云南的普通生活是什么样子呢?从未去过云南的姜牧笛初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现实的艰难将她一棒子打醒:进县城时的盘旋山路,一千八百米的海拔,当地难以辨别的方言,需要自己租房。真实的贫困与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疲惫地蹲在电线杆下思考,支教原来不仅是教书育人,选择支教,就要选择离开家庭和学校的避风港,勇敢地挑战新的生活。

  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成员姜牧笛说:“刚到的时候,上下楼都喘。前三个月也不敢跑步,怕氧气不够。”

  初入课堂,姜牧笛努力备课尽自己全部努力教好他们,但课堂效果并不太好。于是开始思考解决办法。下课后,她主动找了三个水平不一的学生,询问他们哪些地方听不懂。经过交流,找出了问题的共同点,反复思考酝酿这个难点怎么讲能够让他们接受,并在后面一节课再次讲给他们。当第一次月考成绩出炉,姜牧笛班的物理稳坐第一,同学们开始相信她的教学能力。在这一学年,各场大型考试中她所教授班级的物理平均分均为年级第一名。

  由于学生们大部分来自下面乡镇,山区地势复杂,山路崎岖,县所辖区域最远处到达县城需要四个小时车程。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到家中,平时都需要寄宿在学校。而学校并没有资金能够承担宿管的工资,于是每一名老师成为了兼职宿管,这个工作叫做“值周”。这一年,姜牧笛一共值周八次,相当于住在学生宿舍整整两个月。每次值周,都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睡。通过值周,真正地融入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了解了每个人的小个性与小烦恼。上课时她是姜老师,下课时就是大姐姐。

  一起开运动会、一起军训、一起给教室刷漆。慢慢地,学生们喜欢找姜牧笛聊天,习惯了晚上关灯前她的“晚安”。

  “带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改变命运的奋斗劲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家乡,建设家乡。我想,这就是我们支教人应当给这座小城的孩子们带来的精神营养,也是我们精神扶贫的目的所在。我想我已得到了支教意义的答案。” ——姜牧笛支教感言

  孩子们把对他的爱做成了表情包

  2018年8月,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内蒙分队成员何祥平来到离家乡两千公里的准格尔旗,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为了让初二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立下了“笔记本、错题本、备忘本”三大基“本”,开创了考后反思总结大会,并要求200字深刻反思与总结,为了让他们熟记知识点,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他手绘思维导图作业,列下必背知识清单,变成了孩子们口中“花样最多的老师”。除此之外,他还带领学生科技创新,并屡次获奖。

  为了表达对何老师的喜爱,当地孩子们不仅最喜欢在作文里写他,使他成为“作文出场次数最高的老师”,还把他制作成各式各样有趣的表情包——

  不过,何祥平坦言,支教路上并非全是欢乐。当面对班里的两位同学辍学时,他一度手足无措。其实,贫穷并非辍学的全部理由,因为学校已经答应免除贫困学生的学杂费;而少部分孩子心里不愿意学,觉得学习没用,才是最大的症结!在自己和校领导的多次劝说下,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他成功把一位辍学的学生给劝回了课堂,但另一位同学还是没有返回课堂,这成了何祥平最大的遗憾,他也意识到,教知识只是支教的一部分,让孩子们懂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是更重要的事。

  何祥平说:“如果把科技创新的东西传授给他们,他们会觉得学习也不是那么枯燥。知识不只是书上的唐诗宋词,不仅是物理公式,还有好多新奇的形式,你也可以为以后的世界创造出更多有意义的东西。”

  “过去一年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仿佛经过肺部,融进血液,只要一呼吸,一闭眼,便一幕幕地在脑海里重现。这支教宛如一本仓促的书,我含着泪,一读再读。那句一年前曾说过的‘信守不渝,不忘初心’,那些出发前的顾虑和疑惑,那些一年中曾遭遇的失落和迷茫,在这支教之旅即将结束时,我想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而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二十三岁这一年,我遇见了准格尔旗,遇见了可爱的孩子,遇见了欢快的内蒙八‘小’只,多年后,我依旧会热泪盈眶,会一直记得那座令我魂牵梦绕的西部小镇。”——何祥平支教感言

  她成了158个崽崽的大家长

  来自人文学院的胡辰璐担任江西共青城市西湖小学三年三个班级的英语老师,成为158个崽崽的大家长。她是孩子们的快乐源泉,而孩子们的笑容也是她每天最大的动力。

  为了让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有提高,她和支教分队成员们精心研究,把单词编成顺口溜,引入读书打卡激励机制……孩子们每次考试成绩的提高,都给了她们继续努力的力量。但是,其实胡辰璐自己也不过是个22岁的小女生,吃不惯当地的辣菜,住的地方有老鼠蟑螂,偶尔也焦虑想家到失眠……

  胡辰璐说:“有人问我这一年值不值,我说:值!离开的时候,有个孩子写了卡片给我:‘胡老师,谢谢你教我英语,让我想去世界看一看。’这句话触动到我,我不后悔自己去支教的选择。”

  三尺讲台,播撒爱与希望。江西小分队的支教故事,不止于此。支教工作得到了当地团委和学校的高度认可,除了担任主课老师,他们还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年的传承和积累,江西小分队有了自己的品牌活动。“集善之家”是从2011年开始,坚持为西湖小学精准扶贫学生开办的长期志愿品牌活动,针对低、中、高年级的孩子,开设了乐高机器人、多米诺骨牌、魔方和音乐课程,一年下来,崽崽们会组装机器人和简单图形程序编写,甚至天天在家哼唱“我爱你东南”呢!

  每周六上午他们还轮流前往江西省阳光工程希望成长中心,俗称“德仁苑”,对那里的孩子们进行学习上的辅导,讲述外面的世界,尽己所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给予的关注与温暖。“爱在共青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支教回访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7年,确立了团支部结对帮扶,为孩子们带来了八千八百多元的物资和奖助学金。2019年元旦,西湖小学五(5)班的同学们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那就是来自南师附小的六(5)班每个孩子的一封信,纸短情长,手拉手交朋友共同进步。

  “慢慢地,我作为一位普通支教老师的很多第一次都变成了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和孩子们拥抱,最后一次和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欢笑,最后一次给孩子们准备礼物,最后一次听他们读书,最后一次站在学校门口跟孩子们说再见。离别的那一刻,望着孩子离开的背影,望着空荡荡的校园,我知道,我像前辈一样走到了最后一次,而这一次,我们将背负着整个研支团的力量继续前行。”——胡辰璐支教感言

  为了让沉迷网络和手机的孩子重新燃起对学习的兴趣,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队的彭思伟,利用云课堂,和建筑学院的小小建筑师组织合作,定期给他们进行直播,给他们打开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

  “新疆的日子逐渐走向结束,回首这近一年的时光,新疆让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新疆对我来说意味着夏天拂过大漠的风沙,冬天厚重宁静的白雪,意味着假期里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驰骋,赛里木湖畔水天一色的澄澈,意味着深夜月色下的独酌思索,节假日老师们热忱的关怀,意味着团场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吃苦耐劳的憨直,意味着兵团人如白杨般挺立在沙漠边缘的兵团精神。一代又一代支教志愿者们前往边疆,前往大漠,前往大山深处,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把知识和友爱带到了祖国的偏远地区,用爱与责任浇灌祖国的花朵。支教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时刻扪心自问的问题,但和一年前相比,我相信每个人的答案肯定会多很多不同的东西,它是奉献,是成长,是教育,是收获,是人生的历练,是对自我的梳理。” ——彭思伟支教感言

  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演绎歌曲《爱因为在心中》

  据悉,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目前已派遣17批233名志愿者前往中西部地区开展支教服务工作。短期支教的代表支教协会“至善黔程”项目也已坚持开展了十年,为贵州高芒、高武等地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的改变。“我的讲台我的娃”活动是“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支教队员的分享,讲述他们在支教路上的付出、收获和思考,让更多的东南大学师生加深对支教活动的理解,吸引更多学生到边疆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实际行动投身国家和民族建设。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江苏公共频道《新闻360》、江苏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王教群 编辑/玉洁)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