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熙南里吸粉无数 千年古巷焕发新活力

2019年10月08日 22:06:1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及文化基因。南京向来不缺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但现在除了夫子庙、老门东,游客来宁又多了一处新选择——国庆前夕,熙南里·大板巷示范段正式开街迎客。今天(8号),记者从莫愁旅游了解到,7天假期,熙南里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

  青砖黛瓦,白灰勾缝,雕花围檐,回廊连环,这是典型的熙南里风格。但又不是它的全部。在这里,多个历史阶段的建筑同时并存,既有清末民初的传统多进式民居,又有近代会馆、旅社、民国大宅,还有建国初期的红砖大瓦,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老厂房……每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城市印记,都能在这个街区的老建筑里找到。

  在熙南里,最富盛名的建筑当属甘熙故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群组合而成,古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形成灰白棕三色的建筑色调,这种主调与建筑内的园林色调相得益彰,使整个建筑风格轻巧秀丽中略带雄浑。在这样的基调下,甘熙故居周边的配套建设也很有讲究,建筑以两层为主,局部三层,在建筑形式上,传承徽派建筑的风格,与甘熙故居风貌相协调。

  古建筑相映成趣的,是大板巷上的一座现代建筑。这其实是当年的一所老厂房。当初进行街区打造时,它并没有被拆掉,虽然它的年代算不上久远,但它也是时代留在这里的历史印记,所以最终也被保留了下来,如今熙南里的形象展示中心以及行政办公楼就在这个老厂房内。

  继续沿着大板巷走,沿路还能看到不少清末民初的建筑。经过修缮,它们有的成为小型博物馆,有的成为文化体验馆,有的则成为客栈。如何将过去的记忆和印记融入新规划的道路和项目单元中,这不仅是建筑风格的问题,更是城市肌理及风貌延续的问题。

  在熙南里,建筑不仅仅是不可移动的文物资源,还是多层次的历史和生活方式的集合,保留着南京最鲜活的城市的记忆。修旧如旧,街区内很多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还原,更能让游客体验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熙南里最核心的文化,是非遗和戏曲。在街区的打造中,这个特点被充分突出起来。假期来这里,游客随处可闻戏曲声。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不仅仅是街区本身会打造一些公开的非遗、戏曲表演,各个商家也会打造自己的特色演出,目前像七堂酒馆,每天都会有特色民谣弹唱,而未来各家将力争做到“家家有戏”。

  整个国庆假期,熙南里都有不间断的文化演出。在秦汉胡同、街区内的小舞台,戏曲展演、香道表演、民乐演奏、非遗白局每天轮番上演。配合演出,节日期间街区内还会有汉服巡游表演。这项活动让很多外国游客感到惊艳,现场也吸引了不少汉服爱好者自发参与,尤其是到了晚上,流光溢彩的亮化加上古风古韵的汉服,构成了街区最靓丽的风景,夜游客流也因此大增。

  历史文化街区的创新发展必须激活文化资源存量价值、发掘历史建筑文化基因,并充分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负责人透露,街区还将打造全景沉浸式剧场“评事剧场”,未来将上演昆曲、白局、越曲、黄梅戏等,预计明年“五一”左右开放。

  老字号承载着城市商业文化历史印记,有的不仅是世代相传的独特技艺,还有无与伦比的人情风味。未来在熙南里,将有一批老字号与游客重新见面,评事街将会打造老字号一条街。而目前,老字号六华春已经落户大板巷,即将开门迎客。

  为了传承非遗文化,街区还为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提供活动场所,协助他们在此设立工作室,并将此打造成市民游客以及中小学生体验和学习非遗文化的教育基地。这些非遗、老字号的引进,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也保存与盘活了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了传统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以改造环境、传承历史为出发点,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必将为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吕莹莹 编辑/国正)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