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破解难题,敢做敢闯 绘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2019年09月01日 22:21:0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美景随拍,幸福相伴,城乡融合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常州金坛区东城街道的华兴社区和尧塘街道的谢桥村分别给出了破题的答案:一个通过“网格+”模式,打造出管理有序、服务高效、文明自治的和谐幸福社区;另一个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靠“种花种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网格+”连接幸福

  华兴社区是常州市金区坛最大安置小区居住地,由6个安置小区组合而成,常住人口有1.25万人,大多都是农民,从农民到居民,角色的转换起初让大家有点不适应,社区管理上的问题接踵而来。

  “调任这个社区时,对安置小区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建伟说。安置小区想管好,的确没那么容易。怎么办?这位“小巷总理”想到了网格化管理。他把原来的楼栋长召集起来,又找到了老党员、志愿者、物业,把他们聘为网格员。整个社区划分六个网格,总网格长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六个网格片区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和一名物业组成,物业又对应多名保洁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格。很快,每家每户的底数都摸清了。

  “要联动,在街道、社区一起合力解决。我们网格化也有自己的步骤,每个村干部是网格长,两到三公里还有楼栋长,也就是网格员,从社区角度来说,我来担任总网格长,加上物业管理的人,治安员,有大概四到五个人,管几栋楼就好多了。”王建伟介绍。

  最终,按照居民的构想,管理越来越顺,社区还建起了健身活动中心、文化长廊、休闲娱乐广场、24小时图书室等,社区内还有志愿者驿站,为群众义务理发和提供缝补服务。

  群众得实惠,就有了获得感。这两天,社区倾力新打造的“夕阳虹助餐点”正在装修。国庆节后,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可以在中午前往助餐点代伙。“60岁以上的收6元,70岁以上的收5元,80岁以上的4元,超过90岁就免费。”王建伟说,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午餐直接送到家中。

  “网格+”,让华兴社区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上,有了更多梦想的可能。

  “种花种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城乡融合的发展的成功例子,还有谢桥村。

  谢桥村村民老潘是土生土长的谢桥村人,说话走路特别有精神,完全看不出他已经84岁了,老潘说,他很忙,每天还得张罗村文艺队的事儿,特别充实。

  “我已经奔90了!现在是谢桥文艺团成员,这个团多才多艺,唱戏唱歌都可以,我以前唱,现在嗓子不行了改为管理工作。整个团分舞蹈队、乐器队等等有60多人,每个月固定在村舞台有三次表演,村里人特别喜欢看,每次都很多人,很喜欢的。”。

  谢桥村位于金坛区尧塘街道东部,村域面积10.65平方公里,下辖18个自然村,现有农户2049户,村民5596人。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村民钱袋子鼓,绕不开一个村支柱产业——花木。在“全国劳动模范”、村党总支书记周国平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谢桥村全貌地图。绕村而建的循环大道在地图上分外显眼,从石子路、水泥路,再到柏油路,这条18公里长的大道见证了谢桥村的变迁。 

  周国平1991年起担任村支书,曾也是花木经纪人,他说:“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们村就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又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到外面去跑,到外面去闯。”

  随着尧塘花木逐步走俏,谢桥村家家户户开始种植花木。到2018年,全村花木种植面积1万多亩,辐射面积7万多亩,花木经纪人200多人,全村花木开票销售达6亿元。

  一年一变样,十年大变样,如今的谢桥村已是全国著名的花木村。村子富裕了,村民口袋鼓了,村里对硬件又做了提档升级。这些年,先后投资2000万元,硬化道路约60公里,村庄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80余万元,在村内公共场所及主干道两旁安装路灯;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污水管网2600米,配套新建微动力污水净化处理站1座,实现雨污水分流……一幅美丽乡村的蓝图正在一一变成现实。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姜奇卉、赵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