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大招!下周实行LPR新机制 促银行贷款利率下行

2019年08月17日 15:57:04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月17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获悉,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一直以来,市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注度都很高,尤其是在今年更是被频频提起。就在前一日(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提到,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

  为什么要完善LPR形成机制?新的LPR如何形成?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人民银行今日在答记者问时,一一给出了答案。

  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

  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

  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市场化、灵活性特征更加明显

  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

  打破隐性下限促使贷款利率下行

  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银行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同时,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业内点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在流动性充裕合理的背景下,银行的资金面比较宽裕。在MLF一年期的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加点形成的LPR一年期的利率,应该会比目前有所下降。LPR一年期回落以后,新发放贷款的实际利率也可能有所下降。通过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并轨的实现,最终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说利率并轨后还需要完善的方向,那从更长远来看,除MLF利率外,未来是否可以其他的政策利率,比如,逆回购利率。因为逆回购的利率期限较短、灵活性较大,可以形成一个综合的利率市场化机制。此外,未来我们的利率风险可能会上升,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利率风险的衍生品,更好地帮助银行和企业规避利率风险。”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分析表示,LPR新机制由原来的基准利率加减点调整为MLF加点方式报价,与之前我们相关研究中的预判完全一致。日度报价调整为月度报价也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标的由基准利率调整为更为市场化的利率后报价的稳定性。报价行的扩围,增加城商行、外资行和民营银行,也很大程度上更加全面地参考了整个银行业不同风险偏好银行的定价水平。然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企业自身基本面、信用质量、盈利能力等,短期内贷款锚定标的的转换,并不会对信贷市场形成较强的冲击。LPR新报价机制意义最为深远之处在于,将LPR挂钩MLF操作利率,增强了央行对于信贷市场融资成本的“抓手”作用,为未来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价格型)传导渠道奠定第一步基础。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增强其与市场利率联动性,能够更好地发挥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另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的是“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当前我国的LPR形成机制的完善仅是其中一个环节,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剧商业银行竞争度。其一,存贷款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加大。新的LPR形成机制下短期内贷款利率将下降,存贷款息差收窄,同时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后,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其二,加剧商业银行竞争度,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业务结构均受明显影响。但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银行将有更强的动力进行业务创新和经营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大型银行所受影响相对更小,部分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将更大,银行业竞争可能更为激烈,行业集中度有可能提升。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