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春之祭》|东西方美学的碰撞与交融

2019年08月01日 14:54:1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百多年前,斯特拉文斯基写下了《春之祭》,这原本是一部芭蕾舞剧的音乐,却好像一组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密码,百年来吸引了无数顶级舞蹈艺术家为之着迷。

  2016年,杨丽萍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顶尖团队,与叶锦添、何训田等众位艺术家一起倾力打造这部舞台经典。杨丽萍以东方审美、东方智慧、东方哲学全新演绎《春之祭》。舞台形式上充满了神秘的东方元素,舞蹈语言则在一贯对杨氏舞蹈美学的基础上又有了全新的探索。剧情上,更是在《春之祭》原著的基础上展开了瑰丽的想象。

  现代舞的起源:闪耀百年的不朽命题

  有人说,如果此生只看一部现代舞,那一定就是《春之祭》。

  故事《春之祭》取材于俄国原始部落中肃穆的异教祭典——人祭。

  一群长老围成一圈,看着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突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对春天来临的渴望,更表现出女人献祭是一种恐惧、矛盾、彷徨的心情。

  该剧于1913年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试图仿效,也有人不置可否。

  从《春之祭》诞生的那一天起,芭蕾不再等于优雅。

  许多人将《春之祭》的到来视作现代舞诞生的符号。《春之祭》的诞生促发了一种质变,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在充满着拉扯、纠缠,等待着一种颠覆与释放的那个时代,疯狂的祭典式的火苗很快蔓延开来,在后来的一百年,这部最初被指责为“亵渎了优雅”的作品被一代代舞者重新解读,全球共有400多个不同的版本改编上演。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的进程、思想的兴衰、文化的离合,一次次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无论舞美如何重置,舞者的造型打扮如何创新,舞蹈动作如何突破,都万变不离其宗地离不开“坚持”与“不妥协”。这种誓死不从,灵魂与奇诡力量的抗争,让《春之祭》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五十部作品之首。在舞蹈界,如玛莎·葛兰姆、皮娜·鲍什、高艳津子,中国的林怀民、沈伟等都曾燃烧过自己的春之祭典。

  注入东方灵魂的美学解构:一场颠覆性的祭礼

  此次上演的《春之祭》,是杨丽萍继2015年的《十面埋伏》后,所编导的第二部现代舞剧。这部《春之祭》,杨丽萍将以东方视角来致敬“经典”,为其注入东方的美学及灵魂。

  这版《春之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神”因为有了悲悯之心,自愿坠入红尘,历经万千,变成了“人”;“人”因为有了觉悟之意,甘心奉献,无畏牺牲,又从卑微的“人”超越宿命成为“神”。杨丽萍版本的《春之祭》与众不同就是她开启了对于原著解读的另外一个思路:不再只是被动的献祭,而是主动的牺牲。要想获得美好丰盛的“春天”,必然要有灵魂的觉悟,必然要穿越幻像,必然要经历痛苦,而后,才能脱胎换骨,才能涅槃重生。

  在新作《春之祭》中,东方的观众也可以看到更多熟悉的、东方的、带有民族和宗教色彩的意象元素,如——狮子、女人、祭司、孔雀。

  爱恨、生死与自由,在杨丽萍的诠释下都化为具象:狮子暗喻权力、旧有的世界、不可侵犯的规则;女人是受难者、觉醒者、重生者;祭师象征着冷漠无情的压迫者;孔雀代表重生、未来和希望。以全新的元素诠释东方的祭典,以东方的文化碰撞西方的经典。

  相比于西方“春之祭”表现出的惶恐与失序。在杨丽萍版的演绎中,东方智慧与美学的融入,让这一次“春之祭”显得更为神秘而充满了天人合一的的传统意蕴。

  大咖云集的主创阵容:许你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杨丽萍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顶级团队,集结了许多舞剧界的大咖: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著名作曲家何训田,意大利舞台灯光设计师法比亚娜·皮乔里,知名英国制作人法鲁克·乔杜里等。展开了对于这段生命“密码”的伟大冒险。他们穿越幻像,历经轮回,从“无”中创造“有”,以东方释西方;以不同,求大同。

  10月15日至16日,2019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杨丽萍力作《春之祭》将在南京保利大剧院魅力上演,敬请期待!

  实习编辑/陶书雅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