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两会】苏京湘渝联动聚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自主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2019年03月14日 13:01:27 | 来源:新华报业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创新带动创业就业,推动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新时代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的核心载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强化引领示范效应、推进创新一体化展开热议。

  握指成拳,引领创新型省份建设

  【名片】 2014年10月,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近年来,自创区依托高新区布局建设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构建16个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联动平台。当前,苏州纳米材料、南京软件、无锡物联网、常州光伏等特色明显的产业格局已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核心引擎和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去年自创区贡献全省64%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0%的高新技术企业, 77%的授权发明专利,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省的1.8倍,有力地带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跃升。

  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球微纳制造8大代表性产业区域,常州高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多晶硅组件光电转换率达世界最高水平,无锡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苏南自创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及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超1500家,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6%。

  抱团发展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探索。王秦表示,苏南五市好比“一拳五指”,密不可分。江苏推动苏南五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和园区之间合理流动,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同时,每个地区要有个性,昆山机器人、江阴特钢、南京信息技术等,都突出地方特色。

  “没有人才,何来创新?”王秦说,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程中,我省大力引进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中科院、清华等一流高校院所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科学家团队,累计从省内外高校院所选派667名专家教授到苏南企业担任“科技副总”,让企业创新“如虎添翼”。同时,强化新型研发机构,至去年底,苏南五市新型研发机构人员规模超过1.4万人,孵化出30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

  王秦表示,我省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在自创区建设一批“中字头”“国字号”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组织实施一批省市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积极建设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的工程实验平台,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动平台,打造自创区自主创新核心力量。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前瞻技术突破,聚焦人工智能、未来网络、高端芯片等前沿领域,为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倪方方/文 肖勇/摄

  做强服务,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名片】中关村科技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形成“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有以联想、百度、小米、中芯国际、滴滴、美团、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设立以来,先后攻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5G移动通信、靶向免疫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创新创业史,又是一部改革开放史。历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阶段,中关村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路子,开启我国建设高新区的新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中关村智造大街总经理程静

  2016年7月23日,主打“硬科技”孵化的中关村智造大街开街,成为全国第一个围绕“智能制造+双创”建设的街区。“从自身经验来看,我们的技术项目库并不缺,市场也不缺,但是缺少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如何把技术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智造大街总经理程静告诉记者,实践发现,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依然只能作为高校院所的库存,不能有效发挥价值。其中,专业技术服务支撑的短缺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性因素。

  在程静看来,如何建立更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专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转化成功率,是中关村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北京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作为专业的“科技服务者”,程静提出“打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议。“智造大街的出现,就是回答中关村在转型提升中,如何适应高端科技制造企业发展,将智力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益探索。”程静举例说,“针对核心技术型企业在研发、中试、市场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和难点,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北斗七星服务生态链’,提供包括‘快速打样、产品创意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方案设计、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产品中试中小批量、知识产权企业服务、市场推广产品营销’等一站式硬科技精准服务。”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关村科研院所、人才智力资源集聚,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沉淀积累,为创新发展起到巨大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程静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做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中关村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程静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促进专业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行业标准;增加对“中试”技术服务等关键性技术服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在典型技术服务聚集区域先行先试,构建跨单位、跨部门的统筹协作工作机制,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安排,加大对试点平台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产业的良性发展。

  北京日报记者高枝/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创新生态,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动能

  【名片】 2015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中部地区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湖南的发展引擎,自创区集聚湖南70%以上的科研机构、70%以上的创业创新平台、创造全省70%的科技成果。去年,自创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刘飞香

  “10年前,进口一台硬岩隧道掘进机要近4亿元,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只需2亿元,质量更好、性价比更高。因为吃过亏、受过气,所以我们下决心走自主创新之路,最终成功打破高端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刘飞香回忆起这段往事,十分感慨。10年来,正是紧紧依靠自主创新,铁建重工实现由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50多项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多项产品填补全球空白,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国产盾构机占领国内90%市场,中国掘进机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

  铁建重工走出的创新之路,正是湖南大力推进长株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生动缩影。

  湖南2017年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将自创区打造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近年来,“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更加耀眼,形成“长沙·麓谷创新谷”“株洲·中国动力谷”“湘潭智造谷”三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全球首列无轨列车亮相,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商用磁浮列车下线,“鲲龙500”采矿机器人、广域电磁勘探技术装备等新产品支撑“深海”“深地”探测……去年,湖南斩获27项国家科技大奖,其中一等奖4项,绝大部分创新项目和成果出自长株潭地区。在刘飞香看来,长株潭国家级自主示范区的建设,为湖南装上创新“超级引擎”,直接推动湖南创新型省份的成功获批。

  “创新不是孤立事件,需要良好的生态支撑。”刘飞香说,长株潭自创区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享的创新生态,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正因为瞄准长株潭独一无二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优势,2007年,铁建重工落户长沙,并在10多年间快速成长为全球最大地下工程装备大规模定制化企业。

  刘飞香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构建有利于首台套示范应用的政策体系;加大基础科学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力度,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加快引进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人才、产业链急需人才、补齐发展短板所需人才。

  湖南日报记者 唐婷/文 罗新国/摄

  示范引领,带动科技创新攀新高

  【名片】 2016年7月19日,国务院同意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两年多来,自创区新增永川、荣昌2个国家高新区和涪陵、合川、长寿3个市级高新区,新增西阳、铜梁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各类创新园区达到41个。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市37.1%,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量四分之一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潘复生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发挥引领作用,带动重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潘复生表示,重庆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区域创新发展的技术、资本和创新生态三个关键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通。

  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下,重庆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成果。

  新技术产业大幅度增长。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0%以上,智能手机产量增长59.4%,智能产业销售增长19.2%。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13.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5%。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95%,增长速度处于全国前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9.08件、同比增长25.24%。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8位。

  科技创新重点进一步突出。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实施重大主题专项9个、重点研发项目310项,智能化改造企业203家。实施基础研究项目836项、同比增长49%。

  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能力显著增长。科技型企业11026家,民营科技型企业数量占99%。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75家,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78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52个。

  大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新动能。潘复生介绍,重庆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将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作为成果产权改革试点,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两个“不低于50%”激励政策,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充分挂钩。

  潘复生介绍,重庆今年将新增10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同时,切实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为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