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记者/王晟 祝亦楠)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日在京隆重举行。刘永坦、钱七虎两位院士荣获201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31位科学工作者获得这项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奖项。
这些了不起的科学巨匠都是哪里人,在哪些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是怎样的脾气,生活中又有什么样的情趣和爱好?
荔枝新闻用数据分析梳理,向20年来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们致敬!
师出名门 矢志报国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高额奖金 。
本着“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曾在2004年、2015年两度空缺,2002、2003、2006三个年度为1人获奖,其余年份均是2人获奖。
截止2019年1月,共有31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荔枝新闻梳理了31位获奖者从事的科研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31人中有17人曾经负笈留学。其中留苏5人,留法1人,留英3人,留美8人。
绝大多数获奖者曾师从名家,其中不乏获得诺贝尔奖得主级的大师。
叶笃正院士的导师为物理学大师、中国核科学奠基人之一王淦昌,以及世界知名大气物理学家罗斯贝。
郑哲敏院士的导师为钱学森院士,黄昆院士的导师为吴大猷(也是李政道、杨振宁的老师)。
王永志院士曾在本科期间跟随苏联著名火箭总设计师V.P.米申院士。
最欣慰两位老师,应该是M·玻恩(1954年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大师、量子力学奠基人)和时钧(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他们分别有两位弟子获得了这项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
(程开甲、黄昆曾师从M·玻恩;闵恩泽、张存浩曾师从时钧。)
老骥伏枥 暮年折桂
白发苍苍、德高望重,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们,给大家最深的印象。
数据分析发现,他们获奖时的平均年纪为83.7岁。获奖年纪最轻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科院院士王选,2001年获奖时仅65岁。而有着“中国核司令”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在2013年以96岁的高龄领奖,创下了获奖者中最年长记录。
这些获奖者基本上是1910年代~1930年代出生。青少年时,他们目睹国破家亡的屈辱,经历颠沛流离的苦难,才会立志报国,矢志不渝,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探索、不懈奋斗。
比如程开甲、于敏等获奖者是“两弹一星元勋”。他们隐姓埋名数十年,隐身戈壁荒漠做科研。直到晚年,他们的姓名和事迹终于被解密,才得以作为候选人被评奖、领奖。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年近九旬的于敏院士坐在轮椅中被推上台领奖,全场掌声雷动,向这位奉献一生的“中国氢弹之父”致敬。
大师何处来
31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们,籍贯何处?
荔枝新闻制作的这张图一目了然:
江浙沪包邮区就贡献了15位最高奖获得者,果然不负江南“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美名。
这其中,江苏籍获奖者多达8位,冠居全国:
三座城市诞生了两位得主,分别是南京(吴良镛、刘永坦)、苏州(程开甲、钱七虎)、常州(金怡濂、侯云德)。
两座城市各有一位得主:泰州(王振义)、扬州(吴征镒)。
除此之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中,上海出生的王选院士,祖籍是江苏无锡,天津籍的张存浩院士,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吉林籍的王泽山院士,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江苏比重如此突出,或许跟江苏籍两院院士数量全国领先,作为传统科教大省兴学重教,重视科技投入不无关系。
除了奖状奖金,还有“专属小行星”
有意思的是,31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中,已经有22位获得用他们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科技部、中科院牵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和国家天文台商定,为每位获奖者命名一颗小行星,并且分批举行小行星命名仪式。
资料图,来源:国家天文台
小行星命名是严肃、唯一且不可更改的,所以获得小行星命名,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荣誉。
有些获奖者因为科学贡献特别突出,已提前拥有“专属小行星”。
比如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而袁隆平院士是第二年才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最近一次为获奖者命名小行星,是在2016年1月,4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获此殊荣。屠呦呦是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前”被命名一颗小行星。次年1月,屠呦呦女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其实,无论是否被命名小行星,在科学的宇宙里,这些获奖者们都是永不陨落的名星。
生活都很简朴 兴趣多种多样
因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艰难岁月,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得主们集体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始终勤俭节约,看不得铺张浪费。
程开甲院士生前照片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即便离开戈壁滩多年,还保持那个年代的生活方式,家中没有任何豪华的家具,没有醒目的装饰品,老爷子每天书香为伴,乐在其中。
今年获奖的钱七虎院士,最讨厌浪费饭菜,每次上桌必定光盘。有时自己的学生、身边的工作人员点菜点多了,还会被他批评几句。
这些大科学家们工作时潜心忘我,生活中却兴趣广泛,展现出过人的精力和脑力。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院士,喜欢看话剧,研究过戏剧理论,经常请司机送他去看电影。外出出差访问,还会“溜号”去游乐场逛逛。年轻人都腿软的耍蛇、激流勇进等项目,老爷子都曾乐滋滋地体验过。
黄昆院士一生钟爱推理小说和惊险小说,叶笃正院士则偏爱武侠小说,是个铁杆“金庸迷”。
于敏院士业余钻研历史、古典文学,尤爱京剧,京剧杂志常年订阅。王选院士更是高级票友,擅长花脸,会唱全本的《打龙袍》。他还喜欢饲养各种宠物,什么鸡、鸭、猫、兔、龟、鸟、鸽子、蟋蟀、金鱼、热带鱼等等应有尽有,“陆海空”俱全,他的孩子们从小一点不寂寞。
李振声院士在大学时书法就很有名,学校的墙报总是由他来出。科研之余,总喜欢挥毫泼墨研习书法。
今年刚获奖的钱七虎院士,则喜欢游泳,今年80多岁高龄,还能一口气游上500米。至于健步走更是每天的功课。
钱七虎院士
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恐怕是这些获奖的科学大师们,给年轻人更重要的生活启示。
数据制图:张梦倩
(原创内容,版权保护,转载必须注明来源:荔枝新闻/荔枝网)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