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峥嵘岁月岐黄路 见证研究生教育发展

2018年10月27日 09:24:4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南京中医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江苏第二批恢复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在1979年迎来了首批20位研究生。40年前的中医研究生是如何培养的?他们毕业40年后又如何了呢?

  (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照,摄于1982年)

  (40年前的南京中医学院,位于汉中门广场附近,当时只有三栋教学楼)

  (南京中医学院旧址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

  (今天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有在校生2万余人)

  1979年5月,新华日报刊登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届研究生的消息,此时离考试只有1个月。从未听说过中医还招研究生的基层医药人员纷纷跃跃欲试,赵耕先就是其中之一。1975年他作为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已经在基层工作了4年。

  “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当时我在泰兴县卫生局搞药政管理工作,”赵耕先回忆当年依然感到十分幸运,“我这个人的特点就是喜欢搞研究工作,研究生招生对我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赵耕先【右】毕业后留美读博,现为罗氏制药美国分公司高级研究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他从药用植物中分离鉴定出16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新化合物,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当年400多人考试,只录取20人,南京中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是十足的精英教育,但限于条件,学校首届研究生仍有多门课程需要“借读”。赵耕先需要到南京大学读生物和化学,到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前身)学习医药外语,经常是清晨就要起床,一天跑三所学校上课,十分地辛苦。当年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研究生搞研究,只能整天泡在图书馆查阅、抄写资料,每位学生都抄了几千张文摘卡,就这样资料依然匮乏,好在导师们水平够高,大师辈出。

  赵耕先回忆,自己读的是中药学,每当找药材资料遇到困难,就去请教导师孙鹤年,老家人堪比中药材数据库,不仅可以随时“查阅”,还能给予实际操作指导。有一次赵耕先要做桔梗的课题,导师孙鹤年就带着赵耕先,深入宜兴山区观察野生桔梗的生长环境和条件。赵耕先直到今天都十分感激当年受到的教育,“他这样孜孜不倦对学生的教学和启发,是非常有效的。”

  (孙鹤年【右】带着学生上山认药、采药)

  黄煌,是南中医首批研究生里年龄最小的一位,现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也是省中医院名医堂的主任医师。据他回忆,当年他印象最深的一位导师叫陈亦人,这位老先生平时不苟言笑,研究了一辈子《伤寒论》,也讲了一辈子《伤寒论》。

  (陈亦人教授在给学生上课)

  (陈亦人教授在义诊现场)

  “老人后来老年痴呆住在医院里,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不认得我了,但是拉着我的手,还在说《伤寒论》,可以说《伤寒论》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里了,”黄煌对记者说,“做学问就是要这样,做学问就是要像人家讲的,书呆子。”

  (黄煌带着研究生在省中医院名医堂坐诊)

  汪受传也是南中医首批研究生之一,当年他的导师,是儿科著名专家江育仁教授,他提出中医临床研究生要培养四能:能看病、能科研、能讲课、能编写。汪受传毕业后留校任教,如今桃李满天下、年逾古稀的他依然坚持坐诊。

  (江育仁【中】与汪受传【右起第二】)

  (72岁的汪受传依然是省中医院名医堂最热门的儿科专家之一)

  汪受传在践行老师的人才培养理念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一代的研究生要有更高的学术视野,要看到整个社会的需求和整个医学的发展,给医学界提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林丽丽是汪受传最后几期“弟子”之一,她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如何通过代谢谱,来帮助中医诊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林丽丽告诉记者,读研五年来她跟着汪受传接触了许多病例,在导师的指导下,她根据病患的现实需求,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我当年看了汪老师编写的教材,就一心想要报考成为他的研究生。”林丽丽毫不掩饰她对导师的崇拜。

  (2018年6月,林丽丽【右起第二】与她的导师汪受传【左起第二】在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1987年,南京中医学院首届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1987年3月25日,新华日报报道全国首批中医博士在南京中医学院诞生)

  在当年南中医毕业的20位研究生中,产生了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性、国际性学术团体主委、副主委多人,多名专家蜚声海内外。而培养出这些人才的南京中医学院,当年只有十几名研究生导师。40年后的今天,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近1100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突破150人,硕士招生专业34个,博士招生专业26个,研究生导师近千名。

  (南中医首届研究生“最牛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他创建了中医学的新学科——络病学,同时也是以岭药业的创始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旭对记者说,今天的中医药研究生培养,已经走到了一个更加精细地进行分类培养、特色培养、高质量培养的时代。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改革,立足江苏,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培养更多“健康江苏”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积极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姚伟 仇煜 编辑/国正)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