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读懂平“语”中的“仁”

2018年10月10日 13:42:4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张小草

  《平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推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旨在阐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1010日,央广网)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蕴含的的思想,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仁政思想不但从未褪色,反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熠熠闪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排头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头雁广大党员干部应当读懂平“语”中的“仁”的思想,并以此为干事创业的先导,常怀为民之心、常谋为民之事。

  重民生,读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理政智慧。当下,无论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开展、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还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努力,无不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利民的最终目的在于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思想上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要在抓落实上下苦功夫。将是否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能否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实际的民生问题,作为评判工作好坏、事业成败的唯一标准。确保每一项政令的下达、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牢牢把握“利民”这个关键点。

  兴民德,读懂“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修德之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个人而言,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绝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让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对国家而言也是一样。如今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无论经济发展至何种程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以契合时代脉搏的价值导向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价值支撑。当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实现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局面,广大党员干部需以身作则,要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做到明大德、守公德、明私德。

  得民心,读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尚书》记载的大禹关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训诫,到儒家孔子、孟子等提出的安民利民”“平政爱民”“顺从民意等系列命题,从西汉贾谊的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到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吏为民役民本思想,在中国历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应时刻谨记权为民所赋,利为民所谋的道理,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信任。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二字重千钧。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读懂平“语”中的“仁”的思想,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最广泛、最深层、最持久的磅礴力量。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