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新发现:1亿年前传粉丽蛉精通伪装术 自带“天线”可远程“撩妹”

2018年09月17日 18:08:20 | 作者:吕莹莹 | 来源:荔枝网 | 点击:正在获取...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b9f7a53b8318923afd61d7f 15764747 2018-09-17 18:08:20 /a/20180917/5b9f7a53b8318923afd61d7f.shtml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对27块丽蛉标本进行研究后,首次发现1亿多年前,一种叫丽蛉的传粉昆虫,不仅对当时生态系统构建贡献巨大,还自带“天线”。该研究于今天(9月17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子刊《自然通讯》上。

  27块标本来自我国东北1.6亿和1.25亿年前地层,还有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王博告诉我们,丽蛉是仅记录于中生代的一类脉翅目传粉昆虫,具有长口器。其口器与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长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态适应,即昆虫口器长度与其传粉的植物花管长度类似,因此丽蛉口器长度为重建传粉生态位提供了关键证据。

  本次发现的丽蛉来自于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和中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侏罗纪的燕辽生物群。不同物种丽蛉的口器长度在0.6毫米到18毫米之间,其中缅甸琥珀中丽蛉口器长度在0.6至3.2毫米之间,而中生代沉积岩中丽蛉口器长度在5至18毫米之间。研究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不同种类的昆虫口器长度具有较高分异度,口器长度高度多样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长度的多样性,表明传粉昆虫的生态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经出现。传粉生态位分化提高了传粉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白垩纪传粉昆虫和虫媒植物的演化。

  伴随着传粉形式的多样化,丽蛉也演化出了独特的化学通讯和防御机制。缅甸雄性丽蛉的触角为中生代昆虫中罕见的栉状结构,而雌性为念珠状或丝状结构。栉状触角增大了触角表面积和传感器的灵敏度,增强了雄性感知雌性释放的性激素的能力,表明白垩纪时期丽蛉可能已具备长距离的化学通讯能力。此外,丽蛉翅上具特殊眼斑。这些眼斑在丽蛉中具重要的防御功能,通常个体越大的丽蛉眼斑越明显,远看和大型动物的眼睛相似,既是它们的伪装,也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

  触角的性二型和眼斑的存在表明丽蛉在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丽蛉与取食植物之间的传粉生态位分区进一步促进了丽蛉的多样性。然而,或许就是丽蛉与其取食植物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随着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为主)在晚白垩世的衰落,丽蛉也随之灭绝。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吕莹莹 编辑/国正)

标签:正在获取...

来源:荔枝网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