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呼同志到抖音示爱 那些年我们写过的情书

2018年07月22日 14:08:4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也不断更迭,而每个时代的情书都会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记。

  五六十年代的情书里没有太多的缠绵情话,更多的是同志之间的朴实情感。耄耋老人陈俊家住水乡溱潼,他一直保存着与已经去世的爱人慧清生前的信件。

  “同志、爱人,希望你继续将你的武器--笔,发挥起作用 最好每天写下你的情况 便我了解,这样可进一步地使我俩之间紧密结合,过起更幸福、更美的生活。”

  陈俊告诉记者,当年爱人的追求者众多,自己的一封封真挚的情书成了两人联系的纽带。不过生性内敛的陈老当年在信中更多的是谈工作,谈理想,慢慢地博得了爱人的好感。如果说陈老笔下的情书具有那个时代独有的表达方式,那么,年轻的市民孙霞家里的情书则是后来八九十年代学生之间传递感情最主要的方式。

  “不知道多少次,暗中祈祷,只为心中的梦,不再飘渺。有一天我们真的相遇了,万分欢喜,竟什么也不说,只用微笑说一句,能够认识你,真好。”

  孙霞说,因为搬家的缘故,这些20多年的信件能够被翻阅出来,心中无限感慨。相比于普通人的情书,作家笔下的情书则文学造诣深厚,文字更加唯美。文学大家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是一本回忆录,她与钱钟书先生之前的情感记录犹如一封封情书,感人至深,沁人心脾。

  “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到了九十年代,唯美的情书故事被人搬上了荧幕,日本电影《情书》当年风靡整个亚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变成了QQ和微信,情书也就变成电子版。配上唯美的画面,动人的诗句,情书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愿余生有人鲜衣怒马,

  陪你看烈焰繁华,

  愿余生有人素面白纱,

  陪你度恬淡年华。”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李明洋 编辑/国正)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