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香菇铺就群众致富路

2018年02月11日 15:05:07 | 来源:海安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工人正在采香菇

  缪建在滨海新区算得上一位名人,因为拥有数百亩的香菇栽培基地,周边的村民都叫他“香菇大王”。当春节的气氛笼罩在海安城乡大地,家家户户正在准备年货时,缪建也在为春节“备战”,和大棚里的工人们一起忙着采菇、装箱。

  新品种新技术合作社驶上健康发展快车道

  缪建种植香菇已经八年,用他自己的话讲,天天蹲在大棚内和香菇打交道,和香菇相依为伴。

  记者走进大棚内,地上摆满了整齐的菌种棒,一簇簇饱满的香菇从菌种棒里“探出脑袋”。“这种香菇比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个头要大一些,同时质地比较硬,口感鲜美,有嚼劲。”见到记者好奇的目光,海安县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缪建介绍说,这是他从台湾引进的新品种香菇。

  以往生产香菇所用的菌种棒,因为含有不少化学成分,几乎不能循环利用,还会影响到农村环境,这让缪建在如何处理这些废弃菌种棒的问题上犯了愁。“以前每年都能产生1000多吨的香菇菌种棒残渣,堆积起来的话,像一座小山。”说到以前的菌种棒处理方法,缪建一脸愁容。

  缪建逐渐萌生了引进新品种的想法,四处考察,最终从台湾引进了新品种香菇。缪建引进的这个香菇品种,培育时所需的基质较少,可以自动分解,这意味着作为载体的菌种棒可以循环利用。不仅如此,缪建还找来南京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在“食用菌基质循环利用”和“有机肥还田”这两个课题上进行攻关研究,不仅拉长了菌类培育产业链,还实现了真正的低碳生产。

  “香菇生产结束以后,将菌种棒残渣和秸秆、麸皮、棉壳等物质混合后重新配方,再次应用于生产平菇、蘑菇、茶树菇,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一举多得。”缪建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介绍道。

  缪建种的香菇由于品质好、肉厚、口感好、无公害,受到省内外客商的青睐,得到客户和群众的认可和喜爱。目前,缪建拥有413座标准化产菇大棚,两条全自动生产线。去年,该合作社生产香菇2600多吨,实现产值2680万元。

  同心筑堡垒拓宽少数民族人民致富路

  “缪理事对我们很照顾,为我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帮助我们靠双手发家致富。”侗族妇女代木英一边摘着香菇,一边说道。记者得知,代木英20多年前嫁到了海安,由于公婆长年卧病在床,丈夫患有精神分裂症且无劳动能力,全家只能靠代木英一人赚钱维持生活。代木英很珍惜这份工作,并通过努力成为该合作社的技术骨干。

  我县的少数民族群众以杂散居为主。为了帮助他们的就业,县民宗局通过向省少数民族发展基金申请资金的方式,在全县建立了十个少数民族扶贫基地,海安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像代木英这样,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的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还有很多。在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就有12名少数民族职工。

  要想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家庭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少数民族贫困户建立“造血”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深知这个道理的缪建,为就业的少数民族工人提供专业培训,用实际行动带领着他们一同致富。

  “我们把这部分少数民族家庭吸纳到合作社来务工,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种形式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职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缪建如是说。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