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小编/周小二)
今天,是春运的第一天。
此时此刻,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火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这头。
尽管乡愁浓烈、远方诗意,但是每年的春运却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今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8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
近30亿的发送量相当于把超过全球2/5的人口,在短短40天内集体迁移一次。
满载行囊,穿越人海——今年的春运将一直持续至3月12日,共40天。
你将在哪一天踏上归途?这是你第几年的返程之路?
这些年,春运路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跟荔枝小编一起回望春运:)
【春运小史】
从1954年起,我国就有了“春运”的记录。
1981年3月,“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从此,“春运”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一个关键词,也成为年年上演的超级大片。尽管年年归途相同,但是这些年,无论是火车、火车票还是春运食物都记载着时代变迁↓↓↓
火车
墨绿色的车身和座椅,白色的标牌,车厢顶部挂着一排电扇,“况且况且”慢悠悠地行驶,小站也会停靠一会,有时还需为其他车让路而半路停车,最重要的是:人挤人,过道里也是人……绿皮车是好几代人的春运记忆。
在绿皮火车的年代,逢上春运,旅客要喝热水,还得依赖火车上的锅炉来烧。这暖烘烘的一抹光,意味着有热水、有食物、有温暖。火车上,陌生人还会聚在一起闹嗑,打扑克,也让回家之路没那么艰难。
21世纪初的春运,终于迎来了“红皮车”。比起绿皮车的纯天然,红皮车装上了空调。只是依旧是人山人海,车厢里充斥着泡面味儿。那橘红色和白色相间的车厢,是家人的守望,也是无数人春运记忆里的过往。
蓝皮车开启了空调特快时代。那年头,能排队买到T字头的车票,简直比中彩票还值得庆祝。T字头,开往春天和家的列车。
如今,复兴号成为大部分人春运的首选。那嗖嗖的速度,让人近乡情更怯的滋味都来不及慢慢回想。车座更舒服,车厢也更暖和——人们拿着iPad,听着mp3。再远的路程,也是天黑天亮间。
不过,尽管火车在变,推小车的叫卖这么多年却始终一样: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腿收一下!
【火车票】
如今手机客户端就能买票、刷身份证就可以进站,而那些年一张小小的票券可是无数人为之雪夜排队的理由。
曾经,攥在手里的那张小小车票,给归家的游子莫大的宽慰和安全感。
如今,填在框里的正确验证码,给归家的游子莫大的宽慰和安全感。
这些年,火车票也经历着时光的变迁……你都用过哪几种?
第一代:纸板火车票
25×57毫米。从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使用,“历史”最长,堪称“爷爷辈儿”。第一代候鸟肯定见过酱紫的票:
第二代:软纸火车票
1997年,“软纸票”开始代替“纸板票”上岗。淡粉色纸质车票上印有一维码。
2009年12月,车票正面改为二维条码,这是一次信息升级:车次、价格、售出地、购票类型等信息,都能加密成二维码打印在车票的票面上。
第三代:磁介质火车票
2007年7月开始,磁介质火车票加入“车票大家庭”。车票正面为浅蓝色,背面为黑色,它利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而且可在自助检票机上使用。
而现在:
嗯嗯,刷脸刷脸~
春运食物
火车和火车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春运食物也在这些年悄然发生着变化。尽管泡面仍然车厢里最浓郁的味道,不过品种可丰富多了!
虽然推车宣传词千年不变,火车上的盒饭也升级了hin多~
据一位陕西的老摄影师回忆,那时候的饭菜一般装在铝制饭盒里出售,热腾腾的大米饭,浮头盖浇着猪肉炒莲花白,油汪汪香喷喷的。因为不需要用粮票购买,一般列车员推出来一车没等吆喝,很快就卖完了。
后来,盒饭开始盛在纸质饭盒出售。尽管品种繁多,但是吃盒饭总是有点土豪的消费。小站上琳琅的小吃,倒是盛满了人们对下一站的向往。
如今,火车上的食物品种越来越多。听说从成都出发的一趟高铁上的小吃长这样: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火车上没东西吃了~
【春运表情】
春运的细节一年年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们回乡心切,不变的是那些归程中离别或相聚的表情。
这些春运表情,一定有一张戳中你。
1995年1月19日在广州火车票检票口,一位年轻女乘客被人流挤哭了。
2001年春运,广州火车站。长时间排队让一名女子精疲力尽,为了不让自己被拥挤的人群冲散,她拼尽全力拉紧爱人的一副,才不至于和丈夫走散。
2012年在春运的火车上,车厢里无论是过道还是走廊,通通站满了回家的旅客,甚至在靠背上都坐上了疲惫的旅客。
2011年1月29日下午,广州火车站,开往北京西的列车旁,一对情侣不停挥手告别,两人都流下了眼泪。
2014年1月16日凌晨,长沙火车站,孩子在列车上隔着厚厚的玻璃跟爸爸妈妈道别。
春运来了,回家!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