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泽山视频: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让心胸更富有

2018年01月08日 13:45:42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颁奖,获得此次国家最高荣誉的有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王泽山院士,一位则是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侯云德院士。

  在王泽山院士去北京领奖之前,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这位火炸药专家。

  【王泽山:一生专注于研究火炸药】

  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内火炸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王泽山:“这个最高奖是崇高荣誉,我自己很满足很幸福。我能为我们国家当然包括我自己能够有所贡献,在这个情况下,我很满足,我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我也感到我的心胸更富有,更宽阔,更幸福。”

  黑火药是现代火炸药的始祖,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然而,在世界近几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火炸药技术却一直落后,怀着"强我国防"理想的王泽山,报考了当时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头扎进了火炸药这个国家需要、又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基础专业,这一干,就是六十多年!1962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成后,王泽山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理工大学工作。 

  即便早已功成名就,83岁的王泽山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要想自己有地位、叫人看得起,国家必须富强,就是靠我们坚强的国防。”王泽山的话语掷地有声。

  不服输,不畏难,王泽山带领着他的火炸药团队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将这些具有很大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的"危险品",变成了二十多种畅销国内外的军用和民用产品,他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他又钻研起怎么降低武器对环境问题敏感性的问题,并凭借这一当时在国际上难以攻克的尖端技术,获得1996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那一年他已经61岁。2016年,王泽山再次发明了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解决了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他也再次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就了难以置信的"三冠王"传奇。 

  但科学研究从来就不是一片坦途,重大技术成果问世的背后,凝结着数百次野外实验的辛勤付出,几十年来,王泽山和他的团队,实验足迹遍布祖国的大西北。牡丹江、沈阳等地,不论严寒酷暑,只要是实验需要,王泽山总是带头奔忙在最前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王泽山:“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追求超越创新,要争取占据制高点,我想这个概括为科学精神,在实现目标和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动摇。”

  每次走在战车火炮中间,王泽山都感受着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更透着一股骄傲。坦克炮,高射炮,导弹,每一种现代武器的性能、型号、用途,这位八旬老人都是如数家珍,“只要空闲的时间,我主要精力是在思考问题,为什么我愿意在家吃饭,一边吃我这个头脑在活动。时间利用率是比较高的,包括有时候走路,休息,吃饭,这是我从哈军工毕业以后基本是一直到现在。”

  2017年3月,王泽山和他的团队在沈阳进行靶场实验,测试温度对火药的影响。王泽山的学生原打算测试2到3个数据,但实验计划很快被老院士推翻,测试数据扩充到20个,这意味着学生们要顶着寒风多干几倍的活儿。

  出生于吉林,但王泽山不知不觉已经在南京度过了56个年头,他坦言自己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江苏人。而在很多学生眼里,他既是严师也是慈父。听说老师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很多学生都前来祝贺。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王泽山的学生 孙金华:“你看他一辈子,从他年轻的时候立志,到大学以后一心做好一件事,就是做火药这件事。我作为他的学生的话也是感到非常荣幸和非常自豪。”

  被大家戏称为"80后院士"的王泽山,一直说自己有颗年轻的心,科研的路他还要坚定地走下去,这次获奖拿到的500万元的奖金,他也想好了,要成立奖励基金,服务于科研,造福于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王泽山:“我参加十九大,进一步体会,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这就说明我们在十八大之后,我们国家各方面获得重大发展,我到过不同场地,不同城市、乡村,那这个不只是外部,内容都在变革,都在变化,科学我就感觉到有自豪感,咱们好多创造,确实感到自豪,中国科学有希望。” 

  【侯云德:为突发传染病防控构建堡垒】

  侯云德1929年在江苏常州出生,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等职。

  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间,曾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

  △ 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此外,他率领团队成功应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2009年,侯云德率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其中在疫苗方面“独具匠心”。87天研制成功疫苗,打破世界纪录。由侯老提出的不加佐剂、仅需注射1剂,推翻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2剂”的专家共识。

  第三方评估表明,得益于正确的甲流应对措施,中国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减少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人民币。在侯云德主导下,中国已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实现了72小时内鉴定152种已知病毒、147种已知细菌以及新病原检测确认和筛查。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侯云德曾赋诗明志。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矗立在“病毒地狱”大门前,守护着万千黎民的安康。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钱进、冯水清报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