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文化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7年11月27日 10:19:0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特约评论员/周俊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专章形式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目标,体现了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的准确判断和责任担当。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目标,与十九大对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高度吻合。十九大报告说,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说的“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包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除指物质产品的供应问题外,也应该指文化产品的供应和积累问题。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目标,首先就要清晰了解人民的文化需求,准确分析目前我国文化建设和积累方面的不足,并按照十九大指引的方向进行努力。

  按照十九大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照我国当下的文化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虽然我国的文化事业在不断发展,但离这个目标还有距离,特别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社会民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有的作品在价值观上出现混乱,有的作品虽然价值观正确,但由于概念化严重、表现手法陈旧,导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缺乏吸引力。更突出的一个现象是,中国经济、社会都已进入转型,但能适应新时代的受欢迎的作品,不仅质量不高,数量也显得不够。在青少年中有广泛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则由于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青少年读者的价值观塑造处于柔弱无力的状态。

  因此,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要针对这些不足的方面锐意进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首先需要各级党的领导部门和政府机构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文艺有其特定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有关部门给以支持和引导。财政要加大对文化社团、优秀演出团体、优秀文学期刊和优秀作品的扶持,通过评奖等机制创造让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的机制,积极培训有创作发展前途的优秀青年作家、艺术家,加快其成长进程。在这同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文化现象和作品,文联、作协等机构也应积极引导展开文艺批评和文学批评,帮助群众提高识别能力和鉴赏能力,让文艺领域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充分发挥“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重要方针。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落实,优秀作品大量涌现,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大量奖项,而且走出国门,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特别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充分证明了中国作家的创作能力在国际文坛上已经受到肯定。这些成就的获得,体现了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中国文化界的斐然成绩。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十九大精神来做,中国作家、艺术家就能够以更饱满的精神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清晰地描绘了我国到本世纪中叶的宏伟发展目标。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生产者的辛勤劳动,也需要精神文明生产者汇聚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旗之下,以积极的姿态为人民创造精美的精神食粮。而在中国实现这个目标的未来30多年时间里,将涌现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中国社会也将展现出崭新的面貌,这都为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天地,作家、艺术家们也要有勇气迎接这种挑战,讲好中国故事,为人民、向世界展现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此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