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 (文/时雨)
近几天,有个话题在朋友圈和微博被刷爆,“10号发工资和20号发工资,就能看出一个公司是否靠谱”。
为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有普适性,还有人又在朋友圈发起小调查。
辣么,问题来了:凭几号发工资,就能看出公司是什么规模?什么待遇?
——当然不是了,多明显的反问句,小调查就已经说明问题了。
正值校招关头,应届生们背着简历,在茫茫人海中寻寻觅觅。对这些刚出驾校的新司机而言,判断一家公司是否靠谱的难度,或许甚于一纸高数试卷。
既然不能通过发薪日简单粗暴地看问题,那该如何找到满意又靠谱的好公司?
STEP 1:毕业后往何处去?
想找心仪的工作,首先要明确撒网的方向和范围。圈定整体,才能明确个体。
【公务员】
利:起点高,待遇好,有稳定的收入和生活,工作压力相对较轻,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多。
若你胸怀兼济天下的大志,有心从政,做公务员必然是个好选择。
弊:收入稳定的背面,或许是难有短期大幅加薪的可能……
做公务员,面对的人际关系或许较复杂,若想升职,需有高明灵活的处世手腕,和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
【私企】
利:求职无需漫长的应试准备,工作往往一职多能,能迅速掌握更多知识。强调劳有所得,好好干,老板不会亏待你。
弊:面临企业发展风险,工作压力可能较大,若制度不健全,被上司压榨,苦上加苦。另外企业文化各异,能否融入的未知数多。
【外企】
利:高薪高福利,经济实力雄厚,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有系统的管理体系+洋气的企业文化。
想想高级白领身着西装,在摩天大楼里端着咖啡办公的画面,满足了多少看电视剧时的幻想?
弊:没有企业会无缘无故给你高薪,高薪背后便是工作量大、神经时刻紧绷、加班加到吐血。
优雅地端坐星巴克准备presentation?与名企客户谈笑风生?或许这只是你的公主王子梦而已。
【创业】
利:自己做老板,不用替别人打工,可以全方位、最大程度地锻炼社会能力,发掘自身潜能。若能创业成功,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
弊:毕业生社会经验少,缺乏领导力、行动力和战略眼光,容易眼高手低。即便你有一位王健林般的爸爸,你也未必是下一个王思聪。
【自由职业】
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爱好,时间自由充裕,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还能吸猫养狗,精神充实,多见于有志成为画家、作家的文青。
弊:没有稳定收入,独立生活难免会有入不敷出的囧况,故而需要较高的自制力。长期宅在家,容易与社会、家人和朋友脱节。
STEP 2:如何挑选靠谱企业?
行业第一,企业第二
很多童鞋毕业时,并不清楚自己擅长做什么。当然,这不丢人,先就业、再择业,纸上得来终觉浅,胜任什么职位,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牵出来遛遛才会明朗。
故而,应届生可以先确定一个喜欢的行业,先入行,不挑职务。在工作中积累见识,在与同事互动中去摸索“我是否适合这个行业?我想做的是什么?”
至于待遇福利,对于刚刚工作的毕业生,福利待遇不可不谈,但也不至于放在首位,最关键要看的,还是企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了解企业的价值与文化
价值与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内核,会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企业在工作中鼓励什么、追求什么,和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相同非常重要。
举几个栗子:一家公司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有些企业年假10天+,你不休还盼着你休,不鼓励加班;而有些企业年假 <5天,想休还不一定休得上。领导想方设法让你加班,没事早走都内心有愧。
再有,如果一家企业的文化看似洋气,实则天天画大饼、喊励(she)志(jing)口号,员工叫苦不迭,那就emmmm……
调查业内发展现状
若从外部调查,一个非常省时有效的方法,就是知乎搜索,可以得到关于每个行业许多高质量的回答。
若想从内部了解,大多企业都有微信公号,功能与官网相近,但文章内容、形式都比官网更详实、精美,能从中获取到更多信息。
当然,若是能通过学姐学长、老师、家人得到业内知情人士的介绍,那是最66666的途径。
摸清自身岗位的发展路径
职业发展路径只有一部分官网会清晰写明,如果找不到,怎么破?
第一个方法是,善用领英。你直接搜这个职位,看看有相关经历的人,都有怎样的职场发展,做到了什么级别。
你还可以将自己的信息暂时修改成某职位或某公司,在相关推荐里,能更快锁定自己想看到的人员履历。
第二个方法是,巧用面试。在面时,面试官大多是该岗位直接负责人,通常会问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就是这个时候,问问岗位发展路径、工作内容、培训机制等实实在在的问题,比你“调戏”人家问喜欢吃啥喝啥、看啥电影有用得多。
STEP 3:如何辨别坑爹企业的“霸王条款”?
近来,朋友圈里有句“毒鸡汤”: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
大城市的大公司里,西装革履的白领们可能忙到无法规律作息,被领导客户的神需求逼到崩溃,这不是都市剧会拍出来的,生活其实是纪录片。
小城市的小公司里,你坐在朴素简单的格子间,感觉现实完全配不上你曾经的宏图。可一旦大项目临头,你又鸭梨山大,手忙脚乱。
何时发薪、规模如何、待遇可好的评价标准,不过是“外界看来”。一家公司靠谱与否,其中员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和众位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学弟学妹们共勉。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