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小编/时雨)
今年是戛纳电影节 70 周年,这几天的戛纳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每年的红毯,都是相似的喧哗。
不出所料,网红“毯星”们再次以特殊的蹭红毯姿势博得大量眼球。
其中最为招摇大胆的“国旗女郎”,已经被网友炮轰到了法律层面。
此外,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外媒脸盲,错认杨洋与井柏然,导致两家粉丝大打嘴仗。
还有一直与李晨频撒狗粮的范爷,今年不再依靠着装吸睛,而是靠实力。她入选仅有8人主竞赛单元评委团,着一袭淡粉色蕾丝长裙亮相,虽没有往年中国风礼服的加持,仍旧显得仙气飘飘。
在此留下年复一年,红毯上的镁光灯依然闪亮眩目。中国人在戛纳留下的故事并不算多,但每一笔都浓墨重彩、实至名归。
回头望来,这些走在国际影坛巅峰的中国人,曾用自己的作品在戛纳烙下印记。
唯一的金棕榈奖影片:《霸王别姬》
1993年的5月24日,《霸王别姬》在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夺得金棕榈。直到今天,这仍是华语电影唯一一次称雄戛纳。
当年,电影三位主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在戛纳海滩合影。
巩俐一身明快利落的白衬衫+黑长裤,成为华人在戛纳电影节上的经典装扮之一。
素衣绝世,风华绝代,莫过如此。
这部“神作”的出世,是那个时代中国影视圈众多鬼才的奇遇:
李碧华根底扎实的原著、陈凯歌旺盛恣意的才情、张国荣“人戏不分”的演技……
哪怕是葛优、英达、蒋雯丽、吴大维等配角,亦是在那个时代昏黄的荧幕上星光熠熠。
戛纳之后,《霸王别姬》还在次年的金球奖上拿到了最佳外语片奖,美媒评价其为“一部中国的《乱世佳人》”。
时隔逾20载,“哥哥”张国荣离世多年,陈凯歌的作品也不复当年的水准。尽管物是人非,还有众多影迷怀念着片中的经典台词,缅怀过去的电影时代:
“虞姬是真虞姬,霸王是假霸王”。
“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首获“最佳导演奖”的华人:王家卫
1997年,香港电影导演王家卫凭影片《春光乍泄》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斩获最佳导演奖。
《春光乍泄》是一部由梁朝伟主演的文艺片,讲述一对同性恋人前往南美游玩,因迷路而留在阿根廷,期间产生一系列矛盾并最终分手的故事。
影片中摇摆的镜头,黑白与红黄两个色调不断转换,画面时而是原始黑白,时而又色彩阑珊。
剧情的支线扑朔,2位游离在社会边缘的男主,再配以“主要事件+时间+无聊事件”的“王式台词”,使一个原本敏感的故事,散发出王家卫独特的味道。
王家卫是提到香港电影时绕不开的导演,亦是提到戛纳时绕不开的华人。
1989年,他仅凭处女作《旺角卡门》,便在戛纳的“影评人周”中一鸣惊人。
1997年成为“最佳导演”后,他还在2006年任第59届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会主席,连电影节海报也是以其作品为主题,向其致敬,风头无两。
首位戛纳华人影帝:葛优
1994年,张艺谋导演带着影片《活着》来到戛纳,一举获得评审团大奖。同时,男主角葛优凭借此片获得戛纳影帝称号。
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余华的同名小说。片中,葛优饰演的“福贵”与巩俐饰演的“家珍”,描述了建国前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民众生活的缩影,折射出那段特殊年代的狂热历史。
那年,已不是葛优第一次带着名作参赛。回忆起得奖际遇,葛优曾说,“人的一生都是偶然。之前演《霸王别姬》我没得奖,演完《活着》,天时地利人和都该我得了,就得了”。
【花絮】在葛优拍摄《活着》的间隙,还抽出时间出演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对,就是那个为我们贡献了“葛优瘫”以及无数表情包的“神剧”。
或许,人那样瘫着,适合放空自我,思索活着的意义吧 ╮(╯-╰)╭
首位华人影后:张曼玉
2004年,张曼玉凭借与法国导演奥利维·阿萨亚斯合作的电影《清洁》,夺得最佳女演员奖。
影片讲述了一位摇滚女乐手在丈夫吸毒去世后,努力摆脱毒品对生命的控制,最终重获新生的故事。
张曼玉的面庞中,既有着东方女子的端庄恬静,又藏着西方女性的大方洒脱。
荧幕上,她是身姿婀娜的苏丽珍,也是感叹人言可畏的阮玲玉;是泼辣风情的金镶玉,也是灵动俏皮的青蛇;是白衣长发的飞雪,也是《清洁》中跋扈爽朗的艾米莉。
《清洁》的背后,还掩藏着一段跨国情史。1998年,张曼玉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低调结婚,可惜感情仅仅维持了三年。在拍摄《清洁》时,两人决定和平离婚。
尽管未得圆满,奥利维耶仍称,女主角是为张曼玉量身定做的,剧本也是建立在她的基础上写的。
张曼玉坦言:“艾米莉身上有很多我的影子,在合作的所有导演中,阿萨亚斯是惟一一个真正懂我,完全了解我的人。”
首位华人评委:巩俐
或许,在路人眼中,巩俐与戛纳勾连最多的词,不是“评委”,而是“红毯”。
2016年的戛纳,此前已走过17次红毯的“巩皇”,不仅破天荒地拿下第一个走红毯的名次,还在官方报道中独霸逾2分钟的镜头。
这个略显老派的动作,在她的气场下,竟真有了几分俯瞰山河的气魄。
1990年,巩俐主演、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菊豆》入围戛纳,她的国际星途就此开始。
1993年,她凭《霸王别姬》正式踏上戛纳红毯。从1994年的《活着》,到2014年的《归来》,巩俐主演的电影7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1997年,她成为主竞赛单元首位华人评委,戛纳还特地制作海报,称她为“戛纳的女儿”。
她说,“我不觉得女孩子有了美貌之后就可以拥有一切”。二十余年来,她每次走上红毯,都能力压年轻貌美的“小鲜花”,是多年修炼的积淀,与作品等身的底气。
每年戛纳,都有无数人走上红毯。很多人是明星,而她是演员。
担任次数最多的华人评委:章子怡
章子怡与巩俐,是最为国际影坛熟知的2位“谋女郎”。令人稍感惊讶的是,担任戛纳评委最多的人,不是成名更早的巩俐,而是她的后辈章子怡。
2000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入围戛纳,章子怡评主演“玉娇龙”一角首度亮相戛纳,迈开其“国际章”的步伐。
2006年,章子怡与影星莫妮卡·贝鲁奇等一同担任主竞赛评委,成为继1997年巩俐、2002年杨紫琼之后,第三位担任主竞赛评委的华人女星。
此后,在2009年、2013年,章子怡又先后担任戛纳评委,居华人女影星之冠。
从处女作《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艺妓回忆录》中的小百合、《一代宗师》中的宫二……
脸上有韵味,身上有技法,心中有内容。王家卫曾难掩赞赏之意,说:“她是声色艺全的刀马旦。前有林青霞,今日只有章子怡。”
除去文中数位,国内名演名导诸如杨紫琼、舒淇、侯孝贤、贾樟柯等人,都曾在戛纳电影节上,代表中国影坛大放异彩。
属于戛纳的精彩还在继续,属于中国电影的国际之路,亦将越走越宽。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