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人情面子,为自己减负|荔枝时评

2017年02月21日 16:48:5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陈方

  (作者陈方,“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专栏作者,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新闻中看到重庆市石柱县乡村医生谢金华在村里通行要道贴出一纸告示时,我在心里狠狠为谢点赞。在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村子里,张贴这样一纸“因收入微薄无法承担太多应酬,除丧葬、嫁娶之外,拒绝参加一切酒席,望亲朋好友、父老乡亲多多理解”的告示,到底需要多大勇气?谢金华成了村民眼里的“异类”,这在意料之中。这样的“异类”只是以显性的方式展示出来了而已,我不信,在谢金华生活的村子里,人人都不支持谢金华的举动,只是他们没有这样“出格”的勇气罢了。

  谢金华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他所在的村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在镇上买房。买房请客、搬家请客、装了房子请客、卖了二套房还要请客,真正婚丧嫁娶的反而很少。按照谢金华的说法,一次搬家酒可以赚回半套房子钱。这样的礼仪“宴请”,实难说只为一个“情”字。

  酒席宴请是中国人社交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个社交方式并没有“城乡差别”。在一些相对传统的企事业单位,同事结婚,彼此间无论是否熟悉,红包问候以及酒席宴请是必须的。非但如此,一些老同事的孩子结婚、甚至孙子孙女满月也要在单位里“招呼”同事的。礼金之多之频被人腹诽,但在这样的社交生态中,人们又很难抽身而退。

  喜帖成为“罚单”,人情交往成为“债务来往”,每每谈及这些,人们常常会从“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人情往来,红包自古有之”的传统中找原因。注重人情往来不假,但这种社交传统中何尝不是以“面子”为先?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叫做人生难吃三碗面:“情面、脸面和场面”,三个词讲的均是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人情面子已是中国人交往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情面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逾越的媒介。

  19世纪末叶,美国传教士史密斯根据他在中国生活22年的切身感受写了《中国人的性格》,书中指出:中国人重面子的行为其实就是“做戏”的行为,讲究“表面工夫”,人与人之间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表演给对方看的“前台行为”,至于个人不欲人知的“后台行为”则是不登大雅之堂或上不了台盘的“里子”。面子工夫是做给混合性关系网内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真诚行为则是只能显露给情感性关系网内自己人看的后台行为。个人对混合性关系网内其他人作“面子工夫”,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他会刻意修饰自己在别人面前的服装仪表和举止动作,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的形象。

  传播学上有一个高语境传播和低语境的概念,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语境”而非“内容”,这种含蓄的沟通方式就是高语境沟通。很多人正是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这种这高语境文化,他们适时地保持着沉默,才能使自己免于人情的漩涡。很多的礼尚往来,并非为彼此间的情谊,而是图一个人际安全。重庆乡村医生谢金华却是一个不愿沉默的人,他戳破了人际生态中的这个脓疮,以一纸告示的形式告诫村民,他要拒绝“无事酒”。敢于撕开人情面子,抗拒很多人敢怨不敢言的酒席社交,在成为“话题人物”的同时,我相信谢金华的举动多多少少也会引发当地村民的反思。事实上,在他贴出告示两天后,当地村委会也贴出公告,为谢金华撑腰,整顿“无事整酒”之风。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生于社会,长与社会,社会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与他人建立关系。注重关系,这也是每一种文化的共同点。但是,无论“人情面子”有着多么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当因它而滋生的“习俗”成为人们的生活负累时,这已然异化成了陈规陋习。陈规陋习要不要革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账,只是我们不具备谢金华的勇气罢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