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米露
(作者西米露,00后,初中三年级学生;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二症,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初二年级青少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也有机械化的说明:孩子与成人的过渡期、思春期特有的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的总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热衷性的精神状态,被比喻成有类似于“发烧”的“病状”。
青少年面临的困难 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上的
在当今的中国,身边时不时会发生青少年选择以自杀的形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事故。他们一个个生长在耀眼的“素质教育”模式下,被认为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还冠冕堂皇地在公众场合说自己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栋梁”。我们也经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呵斥:“你们现在比我们好多了”“噗,这算什么”“想当年……”但他们不理解时代在变,当今青少年面临的困难,不再是肉体的折磨,相反,是身在“金玉”之中内心的“败絮”。
人们疑惑青少年的人生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也没有什么艰难险阻,但是他们却有“斗胆”赴死,承受永恒的、无边无际的寂寞的魄力。这说明社会已经夺取他们最后的希望。
每一起青少年自杀案后,人们总感慨于当今的教育制度多么不人性化,青少年压力有多大。但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3亿,社会的竞争已经无可避免,教育制度的改变简直是天方夜谭。“苦口婆心”的劝说、高耸的桅杆栅栏、金牌的心理医生,都是无用的,因为平时的冷漠,早已决定了一切。
青春期的孩子都无药可治吗?
作为一名初中学生,我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这也自然而然成为了我缓解压力的方法。在堆积成山的课本和铺天盖地的试卷中,我学会在夹缝之中建立自己的世界。后来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行为被定义为患有了令人厌恶的“中二症”——初中二年级的普遍病症。
我不明白,人的一辈子经历各种各样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处在不同的状态、怀有不同的想法,但为什么我们的阶段却独独被定义为“中二症”。不是说青春期“五彩缤纷”,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吗?难道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处在无药可治的病态中吗?
在中二症的“病例”中,我找到了如下几条:
“因数分解有什么用啊?”
“我与别人是不同的。”
课堂上惹怒了老师,被骂说“给我出去”,会立刻回嘴说“出去就出去”,但却并不会真的出去。
难道当今的老师和家长没有经历过青春期的稚嫩和自以为是?可当他们走出了这段时间后却以敌视的态度对青春期的我们义愤填膺。
在多年后的聚会上,我们看到的是曾经的小学同学一起回忆那些“疯狂”的往事,捧腹大笑。这是青春期带给我们的财富。我相信这其中也有让人啼笑皆非的“中二症”。
在大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可能每个同学优秀的一面都会被展现出来,成绩体现不出我们自己设计的绘本、画出的画,体现不出我们在体育中找到的发泄方法、在电视剧中领悟到的人生方向,也体现不出我们善良的人格、火热的心……当我们重新寻找自己的棱角,重新为自己寻找与众不同的方式时,我们的自信被一点一点撕破,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的是内心的伤痕累累。
“中二症”不是一种病
我相信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诚心去打磨掉孩子的棱角,使他们成为“秀外慧中”的模范孩子,也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诚心去戳穿稚嫩的梦想并磨灭理想的泡沫。或许,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有人倾听我们尚不成型的对于人生、宇宙、社会的思考,体谅我们的挫折。
我想对爸爸妈妈和老师们说,或许这一切在你们的眼里不重要,但它们确确实实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当我们发现我们有人认同,社会无所不有时,我们就会逐渐没有勇气将自己的双脚伸出窗外,在楼宇间葬送自己短暂的生命。
“中二”绝不是一种病态,他像是上帝的天使,守护一颗颗易碎的、稚嫩的心。只愿大人们可以不去戳穿我们的海市蜃楼,或许我们,可以重新点亮你们儿时与我们一样的记忆。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