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作为1桶10亿的爆米花电影,是及格的|荔枝娱评

2016年12月18日 08:41:3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曾于里

  (作者曾于里,“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一片“黑”声中,我想为《长城》说几句话。

  《长城》的开篇气势恢弘,不逊色于好莱坞大片中的任何大场面。

  30分钟,是整部影片冲突最激烈、场面最好看的30分钟。这30分钟有着太鲜明的张艺谋特色:宏大的场面,浓烈的色彩,密密麻麻的人海,整齐划一的动作,响彻云霄的锣鼓声,开阔的全景视觉……张艺谋仿佛把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搬到电影中来,某些瞬间,又能看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影子。特效由曾打造过《指环王》《魔兽》的特效工作室制作,imax效果相当惊艳。据说该片投资高达10亿元人民币,这气势的确是花了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长城》的故事并不复杂:宋朝时期,以人类为饵食的怪兽——饕餮,每60年便会集结到人类的领地觅食。长城的修建为的就是抵御饕餮。马特·达蒙饰演的是一位来中国寻觅黑火药的“商人”,误打误撞被捕,并结识了对抗饕餮的中国“无影禁军”,二者携手打怪,最后终于大获全胜。

  这是典型的怪兽类型片,故事非常套路化。它有着规范化的情节:怪兽来了——危机重重——千钧一发——大获全胜。有着定型化的人物:马特·达蒙从小偷+骗子+杀手,变成了一个具有勇猛气概和牺牲精神的大英雄;佩德罗·帕斯卡饰演的角色,和主角形成对照,是好莱坞通行的一正一邪的设定。它还传递着某种普世的价值观:在《长城》中,这个价值观就是“信任”,景甜用信任来说服马特·达蒙,战士们也是依靠信任战胜饕餮……

  把套路讲好,是一部商业类型片最基本的职责。客观地说,《长城》做得很不错毕竟是编剧过《谍影重重》等作品的好莱坞编剧加持,故事讲得顺,节奏也能抓住观众的情绪。此外该片集纳了众多中外老中青人气演员,虽然陈学冬出现的画面不足10秒,黄轩说了不超5句话,也够让粉丝们激动好一会儿。

  的确,《长城》从始至终、无时不刻地在迎合着观众的趣味,非常努力地在切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和观影期待。你可以说它套路,没什么艺术追求,也没有给观众传达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但你不能说它不通俗好看。因为它的本意就是做一桶好吃的爆米花,而不是精致小众又要讲究火候又要追求营养的人参汤。

  当然,《长城》招黑,主要也因为它是部标准的爆米花电影。与此相伴,关于“张艺谋已死”之类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客观来说,要求导演们只能为电影世界贡献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不把资源用来制作爆米花式的商业类型片,未免苛刻。

  电影是个高投资、高风险项目,没有类型化,市场稳定性和风险可控性都很差,资本与人力的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电影的良性发展便缺乏动力。试想,如果《长城》不是一部怪兽类型片,而是《归来》这样的文艺片,张艺谋怎么可能得到好莱坞主流资本的投资,而且别人一出手就是1.5亿美元?

  相反,类型化后,只要有一个好项目,一定的市场预期,任何人都可以揣着支票进入电影市场,每个环节都能迅速找到合适的人并组成团队,很快完成一部符合标准的电影,从而实现资本和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

  爆米花电影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电影产业的发达和完善,前提条件就是商业类型片的成熟。类型化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可遵循的标准化模式和调动资源的方式,能保证电影最基本的制作水准,并极大满足观众的观影预期,激发观众的观影欲望。毕竟爱吃人参、吃得起人参的只是少数,而爆米花老少皆宜。你可以爱看《红高粱》《活着》,但能让最多观众走进影院的是《长城》。

  因此,你可千万别小瞧一桶爆米花,要把它做得好吃、讨人喜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目前中国电影的一大问题,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卖人参比卖爆米花高级,做爆米花的人心里想着生产人参,但又不想付出生产人参的成本,最后做出的东西不伦不类,倒不如踏踏实实做好爆米花。

  从这个意义上看,《长城》至少能打及格分。它没有什么宏大追求,就是想做好爆米花,而且花了10亿去做,效果还算不错,你还要求它什么呢?

  《长城》不仅为中国的怪兽片打了样,而且也为如何用好莱坞资金和模式讲顺一个“中国故事”(虽然谈不上讲好),开了先河。

  这桶爆米花,个人觉得好吃,也推荐你一尝。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