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当官”不足以淡化校园官味|荔枝时评

2016年11月09日 10:09:0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昱

  (作者王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午餐管理员”、“节水节电小卫士”……据媒体报道,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一改只有几个人能当干部的旧习,给每个孩子都设了一个头衔。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找到自身存在感,突破了班委对职权的垄断,的确让人欣喜。在新闻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该校老师对自己的创新很满意,认为此举淡化了校园官味,我觉得实在是过誉了。

  应该说,这样的“制度设计”是有着深刻社会语境的。近年来,从见诸报端的新闻中不难看到成人官场文化渗透进校园的痕迹。稚气未脱的孩子在家长的怂恿下,搬弄了一场场让人啼笑皆非的竞选拉票闹剧;上任后,官腔官调、作威作福;教师的注意力资源和有限的锻炼机会过度向班干部倾斜。在这种气氛下,设计更多岗位让学生平等地得到锻炼,的确是一股清流。

  但要明白, “人人都有岗位”和“人人都当官”完全是两回事。取快递、发餐具、收作业……这些只能算作是一定范围内的义务服务,在不同岗位上各自得到锻炼,跟掌握着纪律管控、担负着教师耳目的班长、学习委员这些“要职”不能等而论之。虽然名义上人人都有的职权,但头衔不等于官衔,岗位不等于官位,表象的平等无法抹平权力大小的差异,“头衔”在价值序列上仍有先后之分。不用大人提点,孩子自己心里也清楚,班长、副班长的威风,岂是自己一介“午餐管理员、节水节电小卫士”可比?

  那么,如何做才能突破表象的平等?我认为应该是让孩子无差别地体验同一种职位,而不是有差别地负责不同岗位——让班中每个孩子都当一周班长、都当一轮学习委员,让每个人都品尝过“最高学生官”的滋味,才会真正在头脑认知中给权力身份祛魅,才可能破除干部身份带来的心理优越。倘若最大的“官”仍是那几个人担,其他人只能守一份边缘的岗位,“人人都有头衔”便无异于苍白而无力的心理安慰。

  往更深层地说,班级内部的创新设计,即使大范围推广了,也不足以从根本上淡化弥漫在校园里的官味。对于那些特别渴求一席官职的孩子及父母而言,当干部的魅力远不止是在某个岗位上得到锻炼,远不止是短期内享受权力收纵的快感。他们主要是觊觎干部身份所能交换来的长期利益,比如升学加分推荐。小时候的班干部,是长大后当大队委、当学生会主席、当省优干的起码铺垫,是为积攒资历而搬运的小石子。只要这种挂钩关系不松动,只要“拿权力身份换取现实好处”的大机制、大环境不变化,就无法真正淡化校园里的官味。

  因此,可以为小范围的班干部制度创新鼓掌叫好,但要看到,深层地淡化校园里的官味、官文化,远不是那么容易。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