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归因都在发泄情绪,为什么没有人关注事实?|荔枝时评

2016年09月12日 16:49:1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朱迅垚

  (作者朱迅垚,资深媒体人,“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大早就被一篇盛世蝼蚁的文章刷了屏。

  我的朋友圈里,平常生活中势利得不行对穷人底层和边缘群体各种不待见的人,居然是转发得最凶的,一瞬间,人人都是道德帝。

  且不说朋友圈这种病毒式传播有多少形式主义成分,我相信即使有人表演作秀夹带各种私货,但社会主流投以关注,或许因它切中了某种社会情绪。边远中西部农村,贫富差距,底层人伦悲剧,几个关键词在一起,人们的集体情绪因此放大也能理解。

  但容我说几句不中听的话。

  第一,此文作者满瓶不动半瓶摇的写作水平,矫情造作的语言,现象到理论之间薄弱的过渡能力,对廉价道德情绪有意无意的放大渲染,都令人不适。单就文章水平而言,这种泡沫文章的大规模流行是不是也挺奇怪,国人的鉴赏力到哪里去了?

  第二,无比怀念传统时代的传统媒体。大惨剧发生十多天了,被大众大规模认知居然要靠一篇纯粹来自个人的文章。这种发生在中西部的惨剧,并非简单的谋杀那么容易归罪,六条人命的自我毁灭行为,显然也不是归罪为社会那么简单。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传统媒体那种细致深入的调查。澎湃新闻今天下午发了一篇报道,但在这篇报道里,我们的很多疑问仍然没有解答,比如说,杨改兰死之前说有人逼她,“全庄全队的人都在告我”,怎么回事,比如说,杨家低保被村民集体投票剥夺,怎么回事儿,再比如,杨家的社会关系,整个康乐县的扶贫工作怎么做的,具体到杨家所在的村镇,又是怎样的分配情况,这些都没有讲到。我们对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最终仍然应当以深入细致的调查为依据,而现在,什么都没有,我们就据此下了这么多结论,某种程度上说,不能怪读者,一定是传统媒体生产机制哪里出了问题。

  第三,为什么只要试图深入做点分析讨论,就要被扣上为政府洗地的帽子?讨论扶贫问题,没有人说政府没有责任,但具体到这样的一个新闻事件,如此简单且大而化之地立靶子,先不说对不对,总归没有意义吧。其实,我们看看数据就知道,公开报道显示,悲剧发生的临夏2015年的财政收入才16个亿,可是财政支出200亿,也就是说,中央转移支付达到184亿。这笔转移支付主要就是用来扶贫的,康乐是国家贫困县,按照当地人口分配,国家人均支付1万元每年,请问,你能说扶贫力度不大吗?问题来了,如果你反问我,是否地方扶贫时出了问题,我要告诉你,先看调查,不要急于扣帽子。

  第四,农村或者底层的问题仅仅是因为贫穷,我倒觉得这种简单逻辑反而可能出问题。不错,贫穷也许是重要诱因,但农村很多惨剧往往不是单一原因,很有可能跟很多社会因素有关,比如村庄内部有没有对她们全家欺压打击?杨本人及其家庭是否是村庄的边缘人?是否与外界无法打交道,关系处不好?是否背负物质压力之外的精神压力?农村里常见的集体歧视,宗族排挤,地痞豪强为非作歹,都有没有?再说一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面讲到的可能性如果有,那么我们应该对症下药,解决真正的农村社会问题。

  说到这里,不好听的话差不多讲完了。挑战大众或者挑战昆德拉所说的那种媚俗其实很难,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媚俗其实也存在于我们内心。我明白很多人的感受,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新闻的基本事实时,心里也有一万个草泥马奔腾。可是,我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应当具有起码的理性能力、思辨能力,最不济也应该有一个常识,先搞清楚事实再评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朋友圈或微博这样的半开放或者全开放公共空间有一定的话语权,最终汇成整个社会的意见流,如果大家都能够对基本事实、基本逻辑和基本发言的教养有一点真诚态度和学习能力,我们的舆论空间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会更大。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