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猖獗,谁在向诈骗犯泄露我们的信息?|荔枝时评

2016年08月29日 17:39:4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肖余恨

  (作者肖余恨,“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时评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着徐玉玉案的几名作案者相继落网,警方的高效赢得网友的交口称赞;但对电信诈骗的议论,却并没有因此而止息。

  在一个越来越信息化的时代,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潜在受害者,大家对于电信诈骗感同身受,深恶痛绝。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电信诈骗的“恶土”,仅靠警方努力,想要杜绝信息诈骗,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徐玉玉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诈骗者详细了解徐玉玉的有关信息,比如姓名、学校、手机号码,甚至申请助学贷款事由,如此得以实施“精准诈骗”。当骗子们掌握了这样的核心信息后,受骗者往往防不胜防。所以,严格来说,那些有意无意泄露信息的人,正是骗子们的帮凶;而对于泄露信息的打击不利,是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根子所在。

  据专家估计,中国每年的网络黑灰产业规模达到一千亿之巨,这恐怕还是保守数据。这样巨大的利益背后,实施电信诈骗只是一个环节,还包括恶意软件编写、漏洞贩卖、数据窃取、个人信息倒卖等多个环节。比如,据8月28日《京华时报》报道,多名大学生购买返校机票后就遭遇了短信、电话等形式的电信诈骗,损失均超万元。记者暗访后发现,网络上有多人通过操作软件入侵第三方购票平台后台程序,“调取”并出售机票信息。

  由于个人处于技术不对称的位置,上网聊天、即时通讯、网络购物等网络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网络聊天、流氓推广、外挂程序和色情网站是恶意程序是PC最主要的4个传播途径。此外,网络服务商是泄密信息第一元凶。一些网站对个人注册信息资料的加密办法,居然采用明文密码,只要进入后台数据库,就能完整看到每个账户和相对应的密码资料,令人不寒而栗。

  在黑客利用技术优势摄取信息外,一些掌握信息的单位、公司、机构员工倒卖用户信息,也成为个人信息泄密的重要渠道。网购记录、快递单、保险单、火车票、酒店住宿、航班搭乘、信用卡办理、移动电话号码办理、各类学校注册信息、房屋中介,都是个人信息泄密的高发地。据苏州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供称,自2009年9月至2014年11月,其所在公司共获取学生数据和移动号码信息60余万条,其中,“学生数据有一部分是与教育机构合作时对方免费提供的,而移动号信息有一些是从中国移动的外包公司那里买来的。”

  对于倒卖信息的人来说,由于需求量大,出售信息就意味着暴利,而又因为打击信息泄露犯罪的力度轻,即便出事付出的成本极低。拿近年披露的信息泄露案件来说,仅2015年,就发生了机锋科技2300万用户信息泄露、十大酒店大量房客开房数据泄露、超30省市数千万社保用户敏感信息泄露、中国人寿10万份保单或被泄露、武汉10万条高考生信息泄露等大案。但这些大案的责任处置问题,居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基本上都不了了之!

  低风险和高收益,这样的高性价比,如何能杜绝信息贩卖者铤而走险?

  在一个越来越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安全是一个空间巨大的产业,也是一个事关重大的堡垒。如果个人信息泄露,就有可能会导致惨痛的损失。更何况信息往往具有关联性,一个信息泄露,在专业的黑客面前,就会成为破解其它核心信息的重要参数,所以保护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眼下,无论是法律规范,还是实际手段,抑或是信息保护理念,都与严峻的现实不匹配。

  在徐玉玉案后,网友感叹电信诈骗案并不是不能破的——只要警方想办法去做,就一定能够破。但与其指望警方事后逐个打击,不如采取另一个有效手段,即从打击个人信息外泄着手:对敢于倒卖个人信息的,要上升到刑罚的高度,让其得不偿失。对第三方平台,要提高信息安全的门槛;一旦信息外泄,要负连带责任。对所有的电信诈骗案,要通过倒查方式,对信息泄露进行严厉追责。这一切,都必须在一部完备的网络安全法里有所遵循。

  电信诈骗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毒瘤不除,民无宁日。对电信诈骗,要上升到危害公共安全的反恐防恐高度认识,如果这样,不信铲除不了这株“恶之花”。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