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拒送女儿上学自己教?教育不是大炼钢铁

2016年08月22日 16:39:2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叶倾城  

  (作者叶倾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作家;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的新闻,让我又一次深深体会到了无知者无畏的可怕:

  泸州男子李铁军,因为觉得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执意要把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李婧磁带回家教育。女儿的母亲状告他违反义务教育法,法院判决让女儿重返校园,但他全然不理,女儿从此没踏入过校园一步。

  这是十年前的事,现在,女儿二十出头,自己说:如果拿初中生的试卷来考,我肯定不行。她知道什么?四大丑女的名字、会素描、会拉二胡。她有文凭吗?没有;有一技之长吗?没有;有同学朋友吗?还有多年前的小学同学,有些去上大学,有些结了婚,与她渐远渐远。她以何为生?父亲的退休金。父亲百年之后怎么办?她可能是幼稚得没想过,父亲也许是有老年人的冷酷: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她想不想有自己的姻缘和未来?她说:虽然自己目前没有意中人,但想在25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看到这一段,我的心像扭毛巾一样被狠狠扭成一团——这是平凡的、人人都有的向往, 就像高玉宝的我要上学。但与父亲一道离群索居、深宅家中的她,到哪里认识异性?找人介绍吗?绝大多数人应该一听她条件,就敬谢不敏了吧。

  有一句话,呼之欲出:这女儿,已经毁了。

  在家教育,英文称为“HOME SCHOOL”,是渐渐流行起来的。最为公众熟识的一例是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他小学毕业后,厌恶大陆教育方式的老郑决定自己教育他。每天下午上三节课,傍晚带他散步,还为他亲自编写教材,把中国刑法的419项罪名编成419个童话。小郑也争气,二十出头就参与父亲的事业链,依托父亲写的皮皮鲁与鲁西西,创办杂志,开办讲堂,最后创建了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任CEO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想问:若不是郑渊洁为他打下了这份江山,如果郑亚旗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他能不能靠一张学历为空白的简历,求职成功,找到一位踏实工作,为自己提供一份体面的生活?很难预料。

  希拉里·克林顿曾经说过一句非洲谚语:教育孩子,要举全村之力。我的理解,这句话包括了两部分:一是兹事体大,必须多人通力协作;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慈爱的母亲往往是非不分,严厉的父亲有时候又欠柔情。多人的情况下,能互相取长补短。

  我始终认为,比较良好的教育结构,是环环相扣型的。中间是核心家庭,父母照顾养育孩子,很自然地传递价值观;老一代,即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辈,在外围给予爱,让孩子知道爱的不同面貌,理解世界广大,每个家庭的规则不一样;学校,教授知识、社会规矩,让孩子们学会与同龄人交往,否则,他们长大后很难学会恋爱。最外一环是社会:既提供很多设施福利,如医疗保险、图书馆、科技馆、讲座等,也隐藏了很多不可测的东西。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主流的成长模式便是:上幼儿园,完全九年义务教育后,有人去技校或者直接打工,有些人继续升学,升到较高学历后,最后也按部就班进入职场。这种方式,平庸,但不会出错。

  这个时代追求个性,人人都渴望成为不一样的烟火,随大流,是很多人不愿意的事。但是,最近有一部电影叫《我们诞生在中国》,里面的藏羚羊千里迁徙,母羊带着幼羊穿过原野,狼群就跟在它们身边。孤狼无法与众羊搏斗,母羊保护幼羊,不让幼羊掉队脱群,而狼饿着肚子等待着,紧盯着,就是等掉队脱群的幼羊。大自然是残酷的,在未成熟之前,一旦脱离千军万马,成为大漠孤羊,必死无疑。很多时候,随大流自有道理。

  要追求卓尔不群,前提是得先活下去。真正的才华与勇气,在主流教育体系里也一样会发光。

  李铁军不仅让女儿脱离了这个体系,而且他自身教育水平不高,给女儿写格言,把写成了字。又有一份莫名其妙的偏执,觉得自己给孩子的就是好的,哪些知识有用哪些没用,他根本没能力区分。他目光狭窄、自以为是,更糟的是,他还是一位单亲家长,于是他成为女儿的绝对权威,他的不足被无限扩大,终至今天的结局。

  有一句老话:没有三分三,你敢上梁山?三分三是一种专治跌打损伤的中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是富二代,没想到一旦失败如何收场,你怎么敢做冒险犯难、不计后果的事?尤其是,你怎么敢把自己的孩子拖下水。

  在我的朋友熟人间,也有些人把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他们的热忱令人感动。但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害了孩子。教育不是玄学,不是心诚则灵,生儿育女更不应该是大炼钢铁,不动脑子、不懂科学,全靠蛮干。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