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致未来书》:挖掘文献的价值,感受梦想的重量

2016年07月20日 09:55:3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余雯

  (作者为六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执行总编导;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为摄制组为采访郭凤韶烈士的妹妹做准备工作)

  在纪录片《致未来书》中,第六集的主题是“无尽梦想”。

  我一直觉得梦想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因为有梦想,人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找准定位、实现价值。因为有梦想,人们才能够在疲惫彷徨的情绪中获得慰藉、坚定信念。

  那么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那些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想?他们的梦想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开始了探寻、记录之路。

  从2016年1月开始,在为期三个月的外拍中,我们先后在江苏、浙江、陕西、湖北等地,寻访了多位烈士的家乡、他们的亲人以及后代。

(作者和同事在高波烈士故居拍摄)

  无论是江苏宝应小县城里走出来的品学兼优又长相帅气的成贻宾,还是陕西米脂山沟沟里走出来的性格爽朗又多才多艺的高波,他们都有自己的小梦想,但同时又怀揣关乎天下苍生的大梦想。

  其中最让我惋惜的是成贻宾烈士。成贻宾烈士自小聪慧过人、英俊帅气,曾同时被国立清华大学、英士大学和中央大学录取,后来在就读中央大学期间,因为“四一惨案”而牺牲。在他牺牲后的三天,南京就解放了。然而他却无法与广大人民一起享受解放的欢欣,也无法实现与他的未婚妻比翼双飞的梦想了。

(作者和同事在成贻宾烈士家乡拍摄期间)

  当然,让人惋惜的不只是成贻宾烈士,还有浙江临海的郭凤韶烈士。她在19岁的花季,仅留下了一封计划书,还没来得及实现,便香消玉殒。在这次的拍摄中,摄制组寻到了这封计划书的出处,第一次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它来自1933年,陶行知先生主编的《晓庄一年计划》。这大概也是陶行知先生对他学生的一种纪念吧。

(作者和同事在郭凤韶故居拍摄再现场景)

  除此之外,我们还找到了陕西合阳县师集贤烈士的手稿,这是之前都没有被发现的。摄制组在寻访师集贤家乡时意外得知,这份手稿就收藏在陕西省合阳县烈士陵园管理处,从建园初就一直存放至今。

  在此次的拍摄中,让我们欣慰的是,不仅挖掘出很多一手资料,也得到来自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中国青年》杂志社创办于1923年,恽代英烈士就是创办人之一。今天,这本期刊依然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在沟通后,杂志社从收藏室里取出了从第一期开始的《中国青年》供摄制组拍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像邓中夏、恽代英等多位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文章。从这些文章里,我感受到恽代英不同于其他人的梦想,他的梦想是如此之伟大,关乎青年、关乎人民、关乎国家。

  经过三个月严冬中的拍摄,又经过三个月集中营似的后期制作,在一遍遍对烈士的认知刷新后,我结束了我的纪录之旅,终于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制作。

  梦想对于那个年代的革命者来说,是必须的,必要的。他们既有对自己人生规划的小梦想,也有渴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大梦想。而且他们深知,只有实现中华民族复大复兴的大梦想,才能最终实现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后代的小梦想。

  今天,我们能够在一个和平年代实现自我的小梦想,全是依仗当年他们的牺牲实现了大梦想。

  最后,我想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来对当下的人说: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