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致未来书》:热血忠诚,他们的精神穿透时空

2016年07月18日 17:05:0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吴晓倩

  (作者为六集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第五集编导;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和同事工作剧照)

  纪录片《致未来书》第五集主要讲述了雨花台烈士在身陷囹圄、远离党组织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信仰,与敌人在狱中进行不屈斗争的感人故事。在历史课本里,在大多数的文字记录中,我们都会看到诸如“百般折磨、软硬兼施”“受尽酷刑”的词语描述被捕以后革命者的境遇,那真正的牢狱生活是什么样的?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一份写于192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的《死前日记》,这是19岁的贺瑞麟烈士临刑前一周,在狱中记录的所见所闻以及很多真实的感悟与思考。

  由于种种原因,它已经久久不曾展现在世人面前,摄制组有幸在此次拍摄中拍到这本日记原件,它为我们还原革命者的监狱生活提供了创作素材。在日记中,贺瑞麟记述了自己从一个满腔热血、报国无门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成为充满理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面对着死亡,他充满坚定的信念,在日记中他写道:“未来的世界终究是我们的!”在其中的一页纸上,贺瑞麟还画了一颗五角星,里面写着三个字:雨花台。透过一篇篇日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依稀感受到这位可敬的有志青年,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心路历程。

  为了真实还原监狱的氛围,这次摄制组对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等监狱进行实地拍摄,这个半个多世纪前的监狱,早已改成了供人参观的革命纪念馆,但走进牢房的那一刻,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阴森、寒冷,除了床和便桶以外牢房内再无其它。

  这里曾关押过“上海共舞台案”的革命烈士,也留下了雨花台烈士肖万才一家在此受刑、关押的记录。在肖万才的老家,江苏阜宁,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家乡还有这样一位英雄,唯有老一辈人留下的家谱中有着肖万才父子两人的记载。触摸那破旧的房舍,岁月的变迁为烈士家乡的老宅增添了沧桑的痕迹,唯有村口那颗大树饱受风雨,依旧毅力百年,记录着这里的人和这里发生的事。

(作者和同事工作剧照)

  雨花台的烈士多数牺牲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距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不曾被他们的后人忘记,家中几乎都留有那么一席之地,或摆设着、或收藏着这些烈士的照片或是跟他们相关的文字资料。也许从未谋面,但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里,是后人对前辈的祭奠。

  这次我们采访到了许多烈士的亲属、后人,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陈理真烈士的女儿陈文嫚,她很小的时候遭遇家中变故,为了安全,母亲把她送去乡下姑姑家寄养,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年轻的陈文嫚不知道自己身上还隐藏着这样的秘密,直到建国后与母亲重逢,才让她了解了自己的身世。父亲陈理真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父亲长什么样,一直是陈文嫚心中一块心病,于是她通过母亲的回忆,和许多跟自己父亲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回忆,绘制了一张父亲的画像,从此后,这张画像一直摆放在陈文嫚的卧室里。虽然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曾有父亲的记忆,但是这种血浓于水的父女亲情,似乎将这对父女紧紧连结。在采访中,陈文嫚老人多次哽咽,无法继续。对于她,从小缺失的父爱,也许是她终身的遗憾,但作为共产党员,她深深理解着父亲当初的选择。

(陈文嫚接受工作人员采访)

  在本片制作完成后的一个傍晚,我独自来到雨花台烈士群雕前,不由想起一个年轻诗人写下的一段话:

  相信这些石头都是活的,

  相信这些石头都是有体温的,

  枪声之后你们就这样一直站着,

  站成我们永久的缅怀。

  我想,正是如此,雨花台烈士们的生命十分短暂,但他们的精神却穿透时空。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