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小编/周小二)
(本文系小编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昨天,一条“语文社撤掉南京大屠杀题材课文”的新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晚间,语文社回应称,并没有撤掉南京大屠杀题材课文,只是将原文章替换为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节选《死里逃生》。
对于《死里逃生》的具体内容,语文社如此描述:“《死里逃生》,不仅写了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而且刻画了一个普通中国妇女李秀英在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暴行面前智勇双全、勇敢反抗的事迹,感人至深,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那么,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小编在《南京大屠杀》第四章《恐怖的六星期》的79页至81页,找到了李秀英的故事。
看完了故事,应该没有人对用这篇文章替换《南京大屠杀》有所质疑了吧?
似乎每一次语文课本的改动都会引发舆论的关注和讨论。
那薄薄课本里的白纸黑字承载着我们的童年,也充当着未来孩子对于整个世界认知和审美的向导。
除了对沉痛历史的追缅,还记得那年在语文课读到南京相关美景时的窃喜和骄傲嘛?
南京长江大桥、秦淮河、浦口火车站……那些年语文课本里的南京,跟荔枝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长江大桥】
今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就要休病假了。
尽管如今长江上已经有很多将“天堑变通途”的大桥,但是那一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可是人人骄傲的唯一。
邮票里有它
奖状上有它
连小学语文课本的插图都有它
人教版语文课本二年级中的章节,你还记得嘛?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大桥.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大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形容灯柱是——“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远眺江面是——“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随着波浪时起时伏”。
当年诵读它的模样,当年对长江大桥的向往,是不是在这认真的字句里重被唤回?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在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每当漫步在秦淮河边,你是不是也会想起曾经学过的这篇课文?
桨声、歌声、蔷薇色的秦淮河……这样的秦淮河风光已经成为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1930年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进入《高中国文》语文教科书,如今它仍是苏教版的高中课文。
“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家乡和课文竟能交融着,这也正是天只所以厚我们了。
【巍巍中山陵】
中山陵也是语文课本里雄伟的风景。
在苏教版七年级课文中,刘叙杰让极目所视都能被表达——
“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视,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陷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现在的你站在中山陵的台阶上,是不是也想吟一句“林丛复叠,莽苍深邃,馆阁楼台,陷约参错”……
它和你想象中的一模一样吧?
【背影:浦口火车站】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当年背过的段落,至今读来仍心中一动?
尽管《背影》中的主体是父亲而不是浦口火车站,但那安静的铁轨和站台总让人想起课本里的片段。
家境惨淡,客中送客的父亲目送着儿子踏上北上的列车渐行渐远;
意气风发的儿子站在人来人往的月台上是看着父亲孤独的、胖胖的背影爬下月台,越过轨道,爬上台阶,拎回一袋黄澄澄的桔子……
今日,浦口火车站的商贩早已不知去向何方,安静的铁轨上只偶尔传来远方汽笛的回响。
但在语文课本里,那黑布马褂、深青棉袍的背影仿似永远定格。
浦口火车站仍成为人们对于至亲至情离愁别绪的最好意象。
这就是语文课本里的南京城。
不知道未来的孩子们是不是也会读到这些篇章,但这美好的一字一句已经内化为我们对南京的最好表达:)
更多看点》》荔枝时评:《南京大屠杀》一文被删?媒体专业素养哪里去了?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