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超
(作者邢超,“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新闻中心主任;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魏则西事件”成为五一期间的最大舆情。最新的消息是国家网信办已经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
“魏则西事件”凸显百度之恶,这一点毋庸置疑 ,也是舆论共识。那么,是不是除百度之恶务尽就能后快,就能避免再一个魏则西式悲剧的出现?
答案是否定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受骗的人少一些”,魏则西这样解释自己公布求医经历于社会的动机。可见,在魏则西及家人的心里,最难接受的是满腔希望和希望破灭之间的巨大落差,“被欺骗”是最大的心结。
而复盘“魏则西事件”,这位年轻人的“被欺骗”似乎不可避免。一种欺骗行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缘于欺骗者和被欺骗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涉事医院也正是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百度背书,将一种被国外临床淘汰的技术包装成有效率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斯坦福技术”对魏则西进行推介,并成功说服其接受治疗。
彼时,魏则西已经辗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各大肿瘤医院,可以说是“求医无门、求生无望”。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对于魏则西这个大学在读的年轻人来说,通过宣称“致力于让网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的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来寻觅最后一丝希望是再正常不过了。
也许有人会说,正是因为百度的竞价排名才会使得涉事医院的信息被突出和“加持”,才会导致接下来的上当受骗。当然,百度的这种商业模式罪不容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没有竞价排名,涉事医院的信息也可能会被搜索到——只不过可能是淹没在众多信息之中,也还是会有潜在的可能上当者(2009年,被很多人拿来说事的谷歌就因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助违法者散播了”违法药品广告而付出了巨额和解罚款)。搜索引擎天然具有这样的漏洞。
对于求生心切的人来说,这个时候总是抱着“最后一根稻草绳”的心态,宁可信其有——万一真能治呢?莆田系医院之所以能够势力坐大,和他们对这种心理的准确把握关系密切。
与此同时,对于综合类的搜索引擎来说,要为魏则西这样的疑难杂症患者提供最准确、最前沿的研究和临床资讯,也是力有未逮。而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即使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不“助纣为虐”,莆田系医院还是可以利用患者和家属对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或者不了解而继续行骗——虽然在行骗的效率或者成本上因为失去了“互联网+”的帮助而有所逊色。
所以,要避免“魏则西事件”再次发生,除了百度、莆田系医院该整治的整治,相关监管部门该追责的追责,更须填平患者和疾病研诊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前者是政府对责任的“找补”,而后者着眼长远,体现的是“建设性”。
政府可以主导成立一个非营利的医疗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最前沿的学界研究、最齐全的案例收集和最客观的诊疗建议。鉴于绝大部分患者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对于艰深的医学术语难以理解,可以鼓励和邀请权威的、不为任何药品、器械或者机构站台的专家到这个平台进行科普。
其实,现在很多大的医院都会有类似的科普讲座,主讲人是院内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也可能是外请的权威,但大多局限在一些基础疾病预防或者普通病症的治疗、康复。而疑难杂症因为罕见,相关专家也稀缺,所以这样的专场难以组织;即使组织起来,也会因为讲座本身的影响力等原因,受众并不会很多,惠及面有限。
但是如果能够有国家级的平台存在,既能够网罗“大咖”,也能够让更大范围和更多患者有机会正确认识自身病情、理性决定治疗方向,就道于正,而不是问道于盲甚至问道于骗。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vr技术的成熟应用,依托于这样的网络平台,患者能够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接受专家的“答疑解惑”,而专家的讲座也可以做成网络资源,供需要的人随时调阅,省却很多重复劳动。
其实,当下中国已经有企业在深耕这一领域,现在已经从最初的患者分享就诊经历到建立医生和患者沟通的分诊体系。同时,随着新媒体的风生水起,很多某一领域的专家也借助网络开始让更多患者迅捷和低成本地享受原本看来奢侈和难以获取的寻医问药待遇。
而国字号寻医问药平台的构建,完全可以借鉴上述模式。甚至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当然,最要避免的是以“导客”或者“谋财”为主要诉求的商业侵蚀。
当然,在这一平台上,对那些坑蒙拐骗的所谓专家、“无所不能”的医疗机构,也可以专门搞一个黑榜,让他们曝曝光、亮亮相。
唯有一个类似这样的平台存在,才能让一些疑难杂症患者不致过度听信类似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或者北京武警二院这样的“忽悠医院”,才能让基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谎言与欺骗无处遁形,也才能少一些,甚至杜绝魏则西式悲剧的产生。
同题推荐: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