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玩坏一切”是一种时代病征

2016年04月15日 16:12:1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马立明

  (作者马立明,资深媒体人,“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位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个世纪末,乔丹第二次退役,那是电视媒体发展的巅峰时代,全球十几亿观众通过电视观看了乔丹在公牛的最后一战。那时候,在电视机前欣赏乔丹,是一种仪式,无论纸媒抑或电视各大体育评论家,都摆出一副顶礼膜拜的言说姿态,一些表述用得极其宏大,例如“一个时代结束了”。细细回想,那时不知出了多少一本正经“告别乔丹”的佳作。一年后,乔丹复出,而且表现平平,多少让此前的评论家感到不好意思,但这是后话。

  17年后,当第二代篮球巨星科比·布莱恩特迎来告别战之时,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戏剧性依然存在,他狂砍60分完美谢幕,应当是接受万千球迷掌声与膜拜的时刻。尽管电视镜头还是追着他,解说员依然重复着“一个时代结束了”这种煽情又缺乏新意的论调,但在网络上,却开始了解构的热潮。关于科比的段子,已经迅速刷屏。本带点伤感与泪水的告别仪式,却被一群段子手冲破,进而形成了一个公众的狂欢,连科比都被“玩坏”了。

  当一个事件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被赋予极大关注度时,被“玩坏”是一个必然结局。在传统媒体时代,掌握话语权的是一群专业的体育新闻大咖。他们在建构一种“穿着西服”的话语模式,特点是使用专业词汇、姿态严肃而正式。但到网络时代,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去中心化是网络生态的特点,树立权威与反权威的运动在同时进行。那种“穿着西服”的精英话语依然有市场,但另一种幽默、随性、解构、接地气的言说方式——姑且叫“穿人字拖”的话语吧,开始在网络崛起,席卷起万千围观群众,并在多个舆论事件中形成浪潮。这种言说方式的主导者来自网民,并在“玩坏一切”的旗帜下,大步地前进。

  科比的退役,展现了互联网逻辑的清晰脉络。首先,专业球评家是第一层次的话语建设者,或者说话题发起人;其次,广大球迷都有了麦克风,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撰写各种球评,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文风变得多样,而且也有不少相互间的交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变化,非球迷开始进场,展示他们的“无厘头”角度——对于这些非专业球迷而言,他们或许从没看过科比打球,但这不妨碍他们开启编段子的程序,球评家和专业球迷的文本,就是他们解构的最好模式。当然,不能漏掉其中一个关键力量:准备获得更多关注、吸引更多粉丝的自媒体,试图通过这样的公共事件来吸引粉丝。在这场话语竞赛中,他们的出位表演往往能掀起网络上的阵阵高潮。

  其实,早在2014年世界杯,国外社交媒体已经开始疯玩。在荷兰队与西班牙的比赛中,范佩西打入一个精彩的头球,而且姿势也拿了满分。接下来,国外段子手集体出动,将范佩西的动作PS成各种背景,并设计出多个版本的台词。后来,当德国球星格策在世界杯决赛中打入关键球时,一张他过去的泳裤照片突然走红起来,他的“小帐篷”的流传程度,恐怕不比入球视频低。在体育界,今日见不到“为国争光的英雄”,见不到悲情叙事或热泪盈眶,再伟大的冠军,也必须与网友们一起共乐。2014年最终夺冠的德国队,回国展示奖杯的时候,出乎意料地采用了一个摇滚明星的出场方式——突然同时摔倒。很明显,在国外的运动员,已经学会了与网友“玩在一块”。如果不具备娱乐精神,球技再高都有可能成为被黑的对象。科比显然是准备好了迎接这一切的。

  我们的生活需要英雄,需要偶像,需要神迹。但我们也需要幽默,需要娱乐,需要狂欢。有建构,也有解构。这既是一场造神运动,也是一场圣像捣毁运动。在科比事件中,评论家、篮球迷们在饱含深情地挥别科比的时候,却遭遇了一大群娱乐至死、寻求刺激的公众。于是,两股相反的力开始较劲,但是,懂球帝是少数的,欢乐是大众的。最后的结局必然导致网络狂欢。这个结局似曾相识:当年方韩之争、雷政富事件、表哥事件是如此,不久前的上海女逃婚、如家和颐事件,都指向这个结局。事件的性质以及被模糊,段子手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或许过一阵子,我们会怀念上个世纪末那纯粹及古典的仪式感。那时,我们都静静地仰望,没有今日这般喧闹。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