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安徽砀山虐童案:我们能将虐待阻止在哪里?

2015年11月25日 17:27:5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马青

  (作者马青,“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首席主持人;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武被虐待了,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和母亲的男友殴打、烫伤。小武得救了,虐待她的母亲和母亲男友都已被刑拘。作为热点新闻,它基本上完成了使命。即使后面还有法庭审判,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舆论已经转到了别处。

  那么,小武会怎样?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她从来没见过的父亲出现了,打算从她母亲手里夺走监护权,并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但小武会怎样?我们不知道。事实上,我们已经不需要知道了,每一个热点新闻,都是这样终止的。

  可是,每一个热点新闻里的当事者都还在继续他们的生活,受到残酷虐打的小武,能得到爱护和幸福吗?小武的父亲会爱她吗?小武父亲的家庭会接纳她吗?我甚至放任自己去想像未来二十年后的事,当小武长大,她会变成什么样,今天她所遭遇的一切,会否延续到她未来的孩子身上。

  这不是我故作伤春悲秋之态,而是,当我们回头看小武母亲的悲剧时,会看到这种悲剧的延续。小武的母亲是典型的底层青年,出身于农村,家境不好,在城市里讨生活,没有技能傍身,只能在KTV陪唱,与有妇之夫厮混,生活进一步恶化,不仅没能获得婚姻,反而多了一个私生女。小武对她来说是意外,这个意外带来的是更混乱的日子,而不是责任和快乐。甚至不排除,她会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罪于孩子身上,把自己对生活的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否则,我们如何理解小武身上的伤口?

  在每一个不忍目睹的血淋淋的伤口处,我们所能看到的,其实是成年人的失败,和他们抑制不住的暴虐心态。那么,这样的暴虐心态从何而来?是否有可能来源于他们自身的成长?还记得江宁的那两个饿死的孩子吗?他们的母亲乐燕承认她对孩子没有爱,因为在她的人生中,从来不知“爱”为何物。

  但是,自以为爱孩子的父母,也有可能压制不住对暴力手段的依赖。200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妇联等机构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显示,在中国,74.8%的孩子曾经被父母虐待。虐待是多样的,并不都表现为皮鞭抽打或烟头烫伤,有时,也会是精神虐待和语言暴力。

  有心理学研究者对中国的家庭暴力进行对照组研究,比较家暴行为的代际传递,结论是,严重施暴行为存在代际传递现象,施暴者在儿童时期经历过或目睹过家庭暴力的人,明显要多于别的组。而目睹暴力行为,甚至比亲身经历,影响更严重。所以,暴力就像病毒,是会传染的。

  那么,我们能将虐待阻止在何时何处?

  几乎每一次,都是在虐待行为严重到遮也遮不住的情况下,“小武们”才会进入舆论视线,甚至在进入了舆论视线之后,“小武们”面临的也是不一样的命运,有的施虐父母要承担刑事责任,有的却只是被警方找去谈谈话,孩子继续生活中暴力环境中。在每一次女性遭遇家暴之后,人们都在高呼“零容忍”,但是,偏偏对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孩子,社会观念依然在“该不该打”的争论中徘徊。

  观念尚且如此,我们期待的庇护机制又在哪里?南京虐童案中,打孩子的养母被判了有期徒刑,可是,孩子获得了有效的保护吗?他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既不考虑他的心理创伤,也不在乎他的学业,反而让他站在法院门口举牌子为养母喊冤,用孩子吸引媒体的注意。然而,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有干预的权利和办法吗?没有。用全国人大代表赵超的话说,中国的儿童保护事业还处于“温饱”阶段。

  有在日本留学的朋友拍了一张图书馆的照片给我看——整排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儿童保护的各种法律法规,有国家级的法律,有地方性的法律,有对父母行为的详细规范,还有类似年鉴式的书,把每一段时期做出的修改罗列出来。有法律人士认为,日本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就是构建一个儿童从出生到自立的全面保护机制。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什么不该做,还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然,即使在儿童保护发达的国家,也不能保证不发生虐待儿童的事件,但问题在于,好的机制可以事前阻止、事后补救。而我们,还要放任“小武们”的悲剧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重演吗?

 

新闻链接

安徽砀山回应网传6岁女童被虐待:其母已接受调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