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天下:“后备箱”里的母亲

2015年09月25日 10:22:18 | 来源:江苏广电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评论员/杰文津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不过是孩子离去背影里的“不必追”三个字。凉,却不薄。所以在面对亲情的悲剧里,我更想念鲁迅先生。想念他面对懊糟的人性时,心尖上那一点必要又不必须的悲悯。

  批评儿子,批评孙子,都算不上是悲悯。因为这会为难后备箱里的母亲。她会想,儿子不能被交警罚,更不能被社会唾骂,因为在单位要做人,不能灰头土脸;她也会想孙子,还那么小,万一被人指三道四怎么能好好长大?她很可能还会想儿媳,万一被知道儿子、孙子受到社会谴责,儿媳会不会因为扫了脸面而和儿子吵架闹得鸡犬不宁?她甚至还可能担心因此惹怒亲家,遭到讪笑或嫌弃。

  后备箱里的母亲担心很多人。但其实他们却并不那么需要。交警并不能因为母亲在后备箱里给予多重的处罚,因为有行政处罚法、复议法和诉讼法保护儿子。如果儿子、孙子或者儿媳觉得名誉被媒体侵犯,他们可以起诉媒体索赔巨款及道歉,因为有名誉权保护。甚至孙子的信息一丁点儿都不能出现在媒体上,因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却并没有什么能保护一个母亲不在后备箱里。法律逻辑上这不是虐待,伦理谴责必须先尊重法律逻辑。更何况如果从感情上衡量,“孩子平安”与“挤后备箱”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道选择题。

  比起烛光里的母亲,我总觉得“后备箱里的母亲”更像是一种俏皮却残酷的行为艺术。后备箱里,母爱是所有情爱的“备胎”;母亲,则是一切亲人的“备胎”。召之即来,来之即用,用完闲置,闲置无害。这残酷,但现实。

  我决定第五次引用纪伯伦的诗: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在流血,一颗在宽容。我们在悲悯的是这种伟大,她在后备箱里。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