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黎维和工兵曾遇火箭弹误入营区致3人伤

进入雷场安全通道作业,随处可见安全提示牌,让官兵们步步惊心。叶洋萍 摄

8次维和,擦亮雷场上的“中国蓝盔”

——第14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结合使命任务开展大讨论纪事

坐落在地中海畔的“东方小巴黎”黎巴嫩,本是中东著名的旅游胜地,却因长期武装冲突,成为世界上和平最脆弱的地方之一,被称为“中东火药桶”。

从2006年开始,陆军第14集团军某工兵团8次抽组人员,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圆满完成联黎司令部赋予的各项任务,赢得世界赞誉。

在危机四伏的维和战场,是什么让他们立起了中国军人好样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良好风采?不久前,以该团官兵为主体组建的我国第14批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结合正在执行的维和任务开展“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答案在一个个张扬着忠诚、血性的故事中彰显。

雷场内埋有数以万计的地雷——

天天和死神打交道,到底怕不怕死

维和官兵说:不负祖国重托,忠实履行使命,虽九死而无悔

联合国在黎以边境划定的临时分界线“蓝线”,埋藏着数以万计的地雷。踏进“蓝线”,就意味着随时面对死神挑战。首次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士周振星,第一次执行现场作业就与死神擦肩而过。

那天,他随队到“蓝线”执行一条安全通道的维护作业。到达任务点后,他正准备将车停靠在一块被标示为“安全区域”的空地上,却被排长王云龙叫停。王云龙仔细察看四周地形后,安排2名作业手进行清排,果然清排出一枚因山体塌方滑进“安全区域”的地雷。

当晚回到营区,周振星向王云龙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扫雷排爆好比“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就危及生命。你们天天和死神打交道,到底怕不怕死?

王云龙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讲起了团队第一批维和官兵的故事。2006年7月,该团首批维和官兵抵达任务区不久,黎以爆发30年来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杜照宇等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遇难。一枚火箭弹误入中国营营区,击中弹药库值班室,正在值班的周峰等3名官兵受伤……生死关头,上级就撤与不撤征求官兵意见,大家一致坚持坚守阵地、履行使命,并成为联黎部队中唯一一支在炮火下外出救援和作业的维和工兵分队。

把忠诚举过头顶,将生死踩在脚下。该批工兵分队副分队长彭寿聪5次参加维和任务,亲手排除的地雷、未爆弹达2000多枚,却依然在雷场上身先士卒。一次,他刚把排出来的子母弹放入沙箱,便发生了爆炸,3块弹片打在防护头盔上“噼啪”作响……

“不负党的重托,忠实履行使命,虽九死而无悔!”第二天一早,官兵迎着初升的太阳外出作业,出发前,周振星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

任务区高温炎热,蚊虫毒蛇肆虐——

环境恶劣能否吓退迈向雷场的脚步

维和官兵说:艰难困苦,吓不退中国军人

前两天,建筑排排长王成立带着10多名官兵爬上“蓝线”作业。按照施工要求,桩点位于陡峭的山顶上,工程机械根本无法进入,所需的建材需要官兵肩挑手提,通过1米多宽、长近500米的“安全通道”。中士张洪均挑着50多公斤重的砂浆,翻越70多度的陡坡时,不慎滑倒,险些摔进雷场,膝盖、双手都受了伤,鲜血直流。

“两侧地雷密布,步步惊心,要不要先歇歇?”面对战友善意的提醒,张洪均并没有领情:我们的扫雷兵战友冒死排出这条安全通道,为的就是让我们早日栽下这象征和平的标志——“蓝桶”!倘若遇到点小危险就退缩,我们如何面对扫雷的战友?说完,他挑起砂浆,向着山顶再次进发。

休息间隙,王成立把官兵召集在一起,以张洪均的言行为引子,以一起参加维和任务的扫雷兵事迹为教材,引导大家展开讨论——

两年前,扫雷兵在清排这条安全通道时,需要每天在高温下穿着防护服趴在地上作业,通常一小时才能轮换一次。有一次,上士李文斌在排除一枚连环雷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他紧咬牙关坚持把地雷安全排除……当他硬撑着走出雷场时,防护服里的汗水足可以盛满一个玻璃杯。

“环境恶劣,并没有吓退他们走向雷场的脚步;条件艰苦,更能考验一名军人的血性胆气!”王成立的一席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

在黎巴嫩维和,不仅要经受高温炎热、风沙肆虐的考验,还要与蚊虫毒蛇战斗。一次,战士魏东峰正在某雷场作业,突然感到脖子上一阵凉意,便条件反射地随手一拍,一根像长绳一样的东西“啪”地掉在面前。他定睛一看:竟是一条蛇……

置身险象环生、条件艰苦的作业现场,听着这样的血性故事,战士自松忠内心深受触动。再次开始作业,自松忠动作迅速而利落,他说:“艰难困苦,吓不退中国军人。血性男儿,何惧苦与累!”

联黎部队里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维和部队——

“中国蓝盔”的名字为何格外响亮

维和官兵说:打铁需要自身硬,扬威需要真本事

联黎部队,是由来自30多个国家的维和部队组成的大家庭。“中国蓝盔”是最受尊敬的部队之一,也是最让联黎司令部放心的部队之一。对此,中士杨彬可是亲身感受。

作为驾驶员,杨彬时常要驾车外出执行任务。不久前,他驾车到提尔市办事,走到一个岔路口时发现路标不明,恰逢意大利一辆巡逻车经过,带队的军官主动将他带到了目的地。临别时,他还没来得及道谢,意大利军人却一个劲地冲他竖起大拇指,对他说:China,good!

回到营区,杨彬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班长姜先军。姜先军说,你所受的礼遇,源自一茬茬中国军人凭本事在联黎部队赢得的崇高荣誉——

我国维和分队首次进驻黎巴嫩后,对于这支初来乍到的工兵部队,能否担起艰巨的扫雷任务,一些外军和当地群众在观望。结果,这批维和分队官兵仅用不到6个月时间,就通过严格考核,顺利取得资质认证。

“走出国门,我们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形象。热烈的讨论中,排长冉峰林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这些年,该团官兵在维和战场上探索出数十种新战法,自制“多功能扫雷耙”等13种新装备,创下了4个国际扫雷之最: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本最低,伤亡率最低。

“打铁需要自身硬,扬威需要真本事!我们一定要高标准完成维和任务,为祖国争光,为中国军队添彩!”走向雷场,新一代维和官兵步履从容而坚定。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